竹竿舞起源于哪个民族?

早在宋代,大文豪苏武在流放结束离开海南时,就被黎族人的故乡送走,并写下了“吴曼与宋丽,余音绕梁”的诗句。由此可见,黎族歌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2]黎族人豪爽,能歌善舞。黎族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一般是在院子里或打谷场上。跳舞时,两边各蹲着四个人,每人用手水平握住竹竿的一端,按节奏敲打。随着竹竿的开合,舞者不断用脚上下跳跃,做出各种奇妙的动作。舞蹈相当热烈,引人入胜。现在,“竹竿舞”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的舞蹈表演,促进了民族交流。

竹竿舞又叫跳竹竿,在黎语中是“跳柴”的意思。因为是健身运动,外国游客也称之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项运动流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据考证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跳柴”原本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相传跳柴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当李家在辛勤耕作后回到仓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穿着节日的服装。家家户户煮新米,酿糯米酒,宰杀家畜,祭祀祖先和神灵。饱餐一顿后,大家成群结队来到山坡上,点起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子叮叮当当的声音庆祝水稻的丰收,并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每年从开春那天到元宵节,“跳柴火”几乎每晚都点着篝火,温暖的气氛弥漫在山坡上的村落里。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的习俗在黎族中流传并演变。如今祭祀的色彩逐渐消失,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强身健体的活动。将过去“女打男跳”的习惯改为“男女混合跳”。以前“三月三”是李寨的山爱节,现在也增强了跳竹竿等健康活动的内容。青年男女依靠跳竹竿活动寻找“伴侣”,架起“鹊桥”,建立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