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罐的步骤
2.拔火罐。根据动罐的需要,选择大小合适、口部光滑的罐(最好是透明玻璃罐),消毒后再拔罐。轻吸快推
此法主要用于护气祛表。轻吸是用小火罐,以火罐内侧皮肤高出火罐外侧3 ~ 4 mm,皮肤略发红,然后涂上润滑剂,以每秒30厘米左右的速度移动火罐。此法吸附力轻,刺激力小,主要影响皮肤的功能,所以拔罐后手术部位或全身出汗时效果最佳。皮肤是经络系统在皮肤中的分布,保护皮肤中的气,起到卫体抗外邪的作用。此操作对皮肤产生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健康和气血,消除表邪。应用于外感病(主要是足太阳皮肤)时,对皮肤麻木(配合局部操作)等症有明显疗效。
赶紧充值推。
此法主要用于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再吸收的程度是拔火罐内的皮肤表面比拔火罐外高出8 mm以上,皮肤呈紫红色。然后在皮肤上涂蓖麻油,拔罐速度每秒30厘米左右。一般大、中罐用于腹部、背部,小罐用于四肢。此法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刺激作用,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和穴位影响经络的气血,进而调节脏腑功能。适用于治疗某些经络和脏腑的病症。常选择背部穴位或腹部经络皮肤为主要选择。
再吸和慢推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驱寒和肌肉酸痛。重新吸完(如上所述)皮肤涂上蓖麻油,以每秒2 ~ 3厘米的速度行走后皮肤呈紫色。背部和腹部用大中罐,四肢用小罐。此手法刺激量最大,能将脏腑经络中的阴寒郁结从皮肤和穴位中吸出,对局部肌肉有按摩作用,从而促进气血滋养筋骨。拔罐部位主要是督脉、背部穴位和足太阳皮肤。为了激发杨琪的保暖效果,赶走寒气。1,拔罐吸大师。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受负压吸引而凸出约3 mm,或“中小(面积)”拔罐进行抽吸;再吸:罐子里的皮肤吸收4 mm左右的突起,或者被“大(面积)”拔罐吸拉。
2.开始拔罐。操作者用一只手(左)握住罐子附近的皮肤,另一只手(右)握住罐子,推远,回头移动几次。
3.拔罐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区分虚实,结合拔罐部位的经络辨证施治,顺经络补,逆经络泻。
4.控制移动罐子的频率。慢走:每秒来回移动拔罐约1次;快去:一秒左右来回推火罐两次。
5.吸力和频率的组合。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慢走轻吸、快走轻吸、慢走重吸、快走重吸的方法。
6.掌握动罐时间。一般每组穴位可根据需要移动拔罐约5 ~ 10秒。
7、密切观察油罐标志。根据需要移动罐子,直到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红色、深红色和略带紫色。
8.一条一条来。一般来说,大量吸烟、快走、时间长、皮肤颜色深红或偏紫为强刺激,适合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拔罐;轻吸入、慢行走、时间短、肤色微红或发红为轻刺激,可用于胸腹虚证或拔罐的情况。
9.治疗安排。对于急性病,第一次拔罐后,视病情及局部拔罐痕迹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间隔12 ~ 24小时走罐,或另选穴位异位;对于慢性病和康复病例,一般3天进行一次拔罐,3 ~ 5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