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苜蓿的病害
苜蓿霜霉病:叶片正面出现褪绿斑,形状不规则,无明显边缘。叶背面有灰白色(淡紫色)霜霉病层,周边发黄,叶片多向下卷曲。受害植物的茎扭曲变粗,节间变短,整株变绿。孢子产生时,病斑变成灰褐色,容易脱落。苜蓿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川源灌区和湿润地区,发病较早,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旬和7月下旬出现两次发病高峰,8月下旬病害基本停止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
苜蓿锈病:受害叶片先出现褪色的绿色斑点,然后病斑略凸起,呈孢子状,近圆形或椭圆形。之后,孢子状病斑表面破裂,散生棕红色粉末状夏孢子,叶片萎缩、卷曲,甚至脱落。在严重的情况下,茎也会被感染。苜蓿锈病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上旬最为流行。
苜蓿白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茎或荚果上有一层白色的霉菌层,随后逐渐扩大产生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包衣上出现灰色或浅棕色的子囊孢子,上面有黄色或黑色的斑点,使植株长势不佳,容易掉叶。苜蓿白粉病发生在5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病最重,其次是寒冷湿润地区,川元灌区偶有发生。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
苜蓿褐斑病:由苜蓿假菌盘引起。发病初期,茎、叶、荚上有浅棕绿色斑点,然后扩展成圆形,多在下部茎、叶,再蔓延到上部嫩叶。后期病斑出现褐色圆盘状隆起(子囊),叶片变黄脱落。苜蓿褐斑病主要发生在6月上半月)7月中旬。
紫花苜蓿黄斑病:初期受害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然后扩大为绿色斑点,再转变为黄色大斑点。病变呈扇形、条状或圆形。病叶干枯,脱落早。晚期病害的组织上有许多橙黄色至黑色的杯状斑点,即病菌的子囊,多生于枯叶背面。发病时间为5-8月,主要危害幼龄苜蓿和头季苜蓿,但在阴雨低温条件下,寒冷潮湿地区的苜蓿最为严重。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
苜蓿炭疽病:植物的茎、叶、荚均被侵染,根部最易受害,严重时植株枯萎甚至死亡。植物小,长势差,往往造成草原土地裸露。病灶略凹陷,边缘呈褐色,边缘呈甘草色,上面有许多黑点。病情严重时,病斑可围绕茎干或相互连接,导致茎干断裂。发病高峰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上旬。
防控对策
1.引进新品种:抗病虫害的抗性苜蓿品种能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和病原菌的侵染,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使用。同时要合理布局苜蓿品种,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流行,避免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引进苜蓿种子时,应严格控制种子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害传入。
2.重视和加强生物防治:有效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在苜蓿病虫害防治中,应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护苜蓿地生态平衡。苜蓿在捕食蝽科昆虫、瓢虫、草蛉等种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蚜虫、蓟马等害虫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在采取每一种防治措施,尤其是化学防治时,首先要考虑天敌的保护。
3.适时农药防治:当上述措施在生产中无效时,可采用选择性高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残留、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可以用保护性诱捕法,即在苜蓿地边缘留一块未割的田地作为诱饵带,在害虫迁徙到诱饵带时进行化学防治。禁止使用剧毒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氧化乐果、对硫磷等。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标准,最大限度地保证草场安全,保护天敌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