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灵感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灵感是人在意境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偶然性的启发而突然出现豁然开朗、兴奋不已、有所突破的心理现象。灵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但它来得突然,去得也快,不受人的理智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兴奋性和突破性的特点。
名人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维和智慧综合实践的产物。——袁隆平。
灵感是什么?关于它有不同的意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他对“灵感”的定义是现实的,不是抽象的,特别具有操作性。圣经中的灵感是指上帝的灵对圣经作者施加超自然的影响,从而确保他们所写的真的是上帝希望他们写的,目的是传达他的真理。创造性思维中认知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在一个诱导物的启发下,对某个问题进行长期的追求和沉思后,突然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正常人可能会受到启发,只是水平不同,本质上没有区别。
灵感的过程和对灵感的深刻理解;
灵感是解决问题时,感性思维过程的结果被理性思维过程捕捉后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感的神秘来自于人们对大脑如何工作的无知。
灵感是人脑理性思维活动和直觉思维活动的结果。有语言中枢没有象征性解释的过程,也有理性思考的过程(99%的汗水)。那些没有被语言中心象征性解释的直觉思维过程解释了最终结果并呈现出来(65,438+0%灵感),于是灵感突然出现了。没有99%的汗水,就没有1%的灵感。之所以有的人灵感多,有的人灵感少,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同,思维的专注程度、深度和广度不同,对信息分支的定义方式不同。当然这也和记忆力,敏捷度等等有关。记忆力和思维敏捷度与后天的思维方式和大脑的遗传组织结构有关。
大脑的思维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语言中枢参与的符号推理方法(理性思维),一类是联想思维方法(直觉思维)。符号推理方法是通过我们常规所学的归纳、演绎、三段式逻辑的逐步运算而推进的。直觉思维法是一种简单的类比联想法(对神经网络有深入了解的人会知道这种方法比我更容易实现),然后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剪枝剔除明显的不准确,然后继续类比联想,直到达到直觉思维法的目的地,再提交给语言中心进行判断。符号推理需要语言中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耗费大量脑力。通常只能单线程处理(双手的人也可以多线程处理,会消耗更多的脑力),但是成功率高,可靠性高。直觉思维方式不同。虽然成功率和可靠性不高,但因为可以大规模并发进行,所以有可能获得准确的结果。除了直觉思维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不需要语言中枢参与加工,因此其加工过程不会体现在意识层面。
编辑这一段的灵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②发病突然,消失迅速。
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新颖甚至独特。
④情绪化。灵感来的时候,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的,甚至是疯狂的。
灵感是思想或新想法闪现的同义词。灵感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资源。创新大多始于人脑中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始,灵感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真实因素。”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灵感。”美国创意咨询集团主席汤姆森说:“灵感已经成为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
灵感有一系列特征:
一个
灵感的产生是随机的,偶然的。有心种花,开不得。灵感通常很难找到,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方法。人不能根据主观需要和希望来产生灵感,也不能根据职业分布来划分灵感的产生。
其次,
灵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考的人,随时都可能有各种灵感。无论贫穷还是强大,无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穷地区的文盲都会有启发。
第三
产生灵感几乎没有经济成本,但灵感本身可能是有价值的。灵感的值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有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有低贱的灵感。灵感一旦实现了它的价值,就可能让它的拥有者变得高尚。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灵感可以算是一种有价值的产品,只有聪明的动物人才能生产出来!
第四。
灵感具有“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特别的地方。你发展得越多,你产生的灵感就越多。
第五。
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你不能及时抓住随机的灵感,它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了。
第六。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新颖独特。人有灵感的时候,往往是感性的。当灵感来临时,人会紧张兴奋,甚至可能陷入疯狂的境地。虽然灵感随时都可能产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流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国家的资源。
当人们的灵感闪现时,尤其是当普通人突然有了与工作和生活无关的灵感时,大多数人无法独自开发和保护自己的灵感,更不用说确保创新的实施,调动其他资源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期待的。古今中外,只有少数人抓住了一些灵感,坚持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为了发明家和科学家。大多数普通人都白白抛弃了自己的灵感。不知道有多少科技飞速发展的机会就这样过去了。太多原本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成伟人的普通人,最后却碌碌无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大型复合创新项目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往往需要更加复杂的程序和流程,调用单位乃至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往往需要严格复杂的社会分工。在目前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条件下,普通人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明白了道理,个人、单位、国家都要行动起来。首先,全社会要树立灵感是宝贵的创新资源的观念。个人要把灵感当成潜在的有价值的产品,随时注意保护自己大脑中产生的灵感。
编辑此段,捕捉灵感,长期探索,积极思考。
激发和捕捉灵感是最基本的条件。“一瞬间的收获,是平日里的积累”,灵感是长期努力后得来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灵感是对努力工作的回报”。灵感不是突发奇想或灵机一动的产物。“灵感是不喜欢拜访懒人的客人”(柴可夫斯基)。只有当他完全被冥想占据时,他才能得到启发。
劳逸结合,有放松。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思考,抛弃一切情绪,在林荫大道上漫步或登顶;在小花园小径上锄草或躺在床上会有助于激发灵感。比如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爱因斯坦在病床上思考相对论;华莱士在疟疾爆发时提出了进化中自然选择的观点。凯库勒在睡眠和做梦的状态下想出了苯环的结构...
调整活动,开始讨论。
善于调整自己的活动,往往能把自己从思维的死角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助于激发和捕捉灵感。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他常常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置之不理。当他拿起它重新考虑时,他常常发现它极其容易。此外,当你在思维中遇到障碍时,如果能邀请不同专业的人一起对话,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往往能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启发自己思考,刷新思维,捕捉灵感。
随时想到,随意写下来
灵感往往是“势不可挡,去深谷”。如果不及时抓住它,它会跑得无影无踪。所以,一定要随身携带纸笔,一有灵感就写下来。英国著名女作家埃莉·勃朗特年轻时除了写作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当她在厨房做饭时,她总是随身带着纸和笔。只要有空隙,她就立刻把脑子里蹦出的想法写下来。大发明家爱迪生,大画家达芬奇也是这样。他们常常在睡觉前、做梦时、散步时,记下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细微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