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锅舞?

锅庄舞又名“锅卓”、“格壮”、“卓”,藏语意为圈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在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藏族聚居区。跳舞时,男女一般手拉手围成半圆形,一人领舞,男女一问一答,两人一组反复演唱,无器乐伴奏。整个舞蹈由两个阶段组成:先慢后快。基本动作有“跨腿飘动”、“绕步”、“跨腿下蹲”等。舞者的手臂主要是改变舞姿,队形顺时针移动。圆圈有大有小,“龙摇尾巴”的图案偶尔变换。

锅庄藏语叫卓。人们称赞锅庄舞内容的丰富。“天上有多少星,有多少调就有多少卓;山上的树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牦牛身上的毛有多少,舞蹈就有多少。”

任倩锅舞

锅庄舞又名“锅卓”、“格壮”、“卓”,藏语意为圈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根据本段中的分类,锅碗瓢盆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用于传统民俗节日的“中锅”和用于亲朋好友聚会的“小锅”,其规模和作用各不相同。

编辑此段落的特征。锅庄舞是一种没有伴奏的群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把锅庄叫“搓”(意为玩玩具),有的地方叫“卓”(意为跳舞)。它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歌颂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有男女结婚的,有落成新房的,有迎客的。

编者按:本段陶舞的历史渊源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阿坝、甘孜、迪庆、云南、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藏族,人口约5416021(据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周边省份。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语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叫“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自称“波巴”。波巴分为杜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魏拔(拉萨地区)、康巴(川西地区)和安多瓦(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郭庄坞

面积)。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美丽而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1.3万余人,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藏族先民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生植物丰富,畜牧业是主要生产。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和奶牛。其中牦牛是运输的“高原之舟”,除了奶和肉,因为它毛长,耐寒。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还有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藏族男女的服饰都完好无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饰,这对藏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藏语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从十世纪到十六世纪,藏族文化兴盛,数百年来,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了举世闻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佛教书籍外,还有节奏、文学、哲学、史地、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专著。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放不羁。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唱歌和跳舞为伴。藏族民歌悠扬悠扬。歌唱伴随着各种舞蹈。优美的舞蹈,活泼的节奏。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

编辑此段落的样式特征。

锅庄舞传承人许桂莲

锅屋分为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屋”,传统民俗节日的“中锅屋”,亲朋好友聚会的“小锅屋”,规模和功能各不相同。还有人把它分为“大众锅村”和“喇嘛锅村”,镇锅村和农牧区锅村。跳舞时,男女一般手拉手围成半圆形,一人领舞,男女一问一答,两人一组反复演唱,无器乐伴奏。整个舞蹈由两个阶段组成:先慢后快。基本动作有“跨腿飘动”、“绕步”、“跨腿下蹲”等。舞者的手臂主要是改变舞姿,队形顺时针移动。圆圈有大有小,“龙摇尾巴”的图案偶尔变换。

任倩锅舞

锅庄舞有两种:旧锅庄舞和新锅庄舞。老郭庄有祭祀性质,大部分信教群众和老人都喜欢这个曲子。歌词和舞蹈形式都比较古老,比如莲花花生大师的诞生,散叶寺的建立,辉煌的寺院,银光闪闪的宫殿,吉祥富贵,丰收丰收。

新国庄的歌舞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集三色》、《金坝子之上》。新国庄是年轻人喜欢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可分为两类:锅卓(走步舞)和酷卓(转体舞)。“过卓”的步伐是单相左起步,左右脚* * *持七步为一节,这样循环起步,由慢到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与者容易学习,所以人数非常多。酷卓有多种舞蹈,如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子、八步舞加拍子、猴舞等等。

编者按:昌都锅庄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川、藏、滇三省交界处,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源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已存在。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在节日、庆典、婚礼和庆典期间,男人和女人聚集在广场和庭院里,围成一个圆圈,顺时针唱歌跳舞。男人穿松松垮垮的裤子,女人脱下右臂袖子放在背后。男女站在一边,手拉手围成一圈,分组唱歌。通常是男人带头唱,然后女人和着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者随着歌曲《剪颤》绕圈而行。歌词快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喊了一声“呀”(拟声词),立刻加快了语速。他们侧身伸开双臂,扭腰跳起,挥动衣袖,载歌载舞,跑跳变换动作。男人的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像老鹰盘旋飞翔;女子动作小,像凤凰拍动翅膀一样转圈,表现出健美、活泼、活泼的特点。青稞酒和哈达一般放在舞圈中央。舞毕,长辈或组织者献酒,献哈达,献兄弟姐妹。

那曲锅庄屋

友谊由此升华。

昌都陶器可分为农业用壶(含城镇)、田园用壶和寺庙用壶三大类。动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优美;另一种节奏快,舞蹈热情。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模仿动物形态,如“虎下山”、“鹰盘旋”、“洋洋得意”、“野兽嬉戏”等。,而且他们的表演都注重姿态的情感变化和表达。

昌都陶的节奏在演出前后已经变化了三次。舞者只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慢慢地交替步伐,步伐轻快,强度不强。序舞之后逐渐进入慢板舞,最后进入快板舞阶段,最能体现卓舞粗犷豪放的特点。此时舞者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场面异常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劳动、热情的民族特点,表现了一种力量之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壶艺之乡”。

迪庆锅庄迪庆藏族锅舞广泛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丽江石鼓角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族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壶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盛大庆典

迪庆藏族锅舞在德钦县奔子栏镇、香格里拉市占塘镇和萧中镇最具代表性。奔子栏在招待客人时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展示了锅村的一系列礼仪程序,包括“祝福锅村”、“驱逐锅村客人”、“赞美锅村”、“会锅村”、“离锅村”、“离锅村”、“祈福锅村”,这些在全国各地的藏区都非常少见。其曲调分为四部分:姚、、夏卓、卓草。

香格里拉郭庄可分古代和新式。“契尼”是一种古老的锅庄,歌词和舞蹈形式古老,祭祀性强,动作和歌词特别,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所喜爱。《磨砂膏》是一种新的舞蹈,是一种与时代不同的新歌舞。迪庆藏锅村的歌、舞、歌词都很丰富,歌词分三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新房落成或婚礼,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聚在一起跳一整夜的舞,以表达庆祝和祝福。

迪庆藏锅村蕴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齐全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群众基础深厚,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昌都郭庄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的发源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已存在。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在节日、庆典、婚礼和庆典期间,男人和女人聚集在广场和庭院里,围成一个圆圈,顺时针唱歌跳舞。男人穿松松垮垮的裤子,女人脱下右臂袖子放在背后。男女站在一边,手拉手围成一圈,分组唱歌。通常是男人带头唱,然后女人和着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者随着歌曲《剪颤》绕圈而行。歌词快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喊了一声“呀”(拟声词),立刻加快了语速。他们侧身伸开双臂,扭腰跳起,挥动衣袖,载歌载舞,跑跳变换动作。男人的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像老鹰盘旋飞翔;女子动作小,像凤凰拍动翅膀一样转圈,表现出健美、活泼、活泼的特点。青稞酒和哈达一般放在舞圈中央。舞毕,长辈或组织者献酒、献哈达,使兄弟姐妹之情得到升华。

昌都陶器可分为农业用壶(含城镇)、田园用壶和寺庙用壶三大类。动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优美;另一种节奏快,舞蹈热情。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模仿动物形态,如“虎下山”、“鹰盘旋”、“洋洋得意”、“野兽嬉戏”等。,而且他们的表演都注重姿态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昌都陶的节奏在演出前后已经变化了三次。舞者只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慢慢地交替步伐,步伐轻快,强度不强。序舞之后逐渐进入慢板舞,最后进入快板舞阶段,最能体现卓舞粗犷豪放的特点。此时舞者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场面异常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劳动、热情的民族特点,表现了一种力量之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壶艺之乡”。

玉树卓舞玉树卓舞流行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还有很多远古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落、地域文化的形式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主要歌颂家乡和自然风光,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整的表演分为三个部分:祭祀神佛的序舞,表现内容广泛的主体部分,吉祥的结局。玉树卓舞按其功能可分为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较强的“法”卓(藏语称“曲”卓)。整体结构由两部分组成,由慢到快,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以甩袖为主,表演往往频繁。

玉树卓吾

几十上百人* * *参加了。舞者的袖子很长,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袖子摆动幅度大,动作优美,手臂旋转自如,动作路线多变。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手臂的摆袖做抬腿、抬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和动作。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全身协调。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男性舞蹈的阳刚帅气之美。女子舞蹈的动作柔和流畅,甩袖甩脚的动作与男子舞蹈基本相似,但幅度较小,表现出女子柔美、温柔端庄的特点。

卓武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个性为群众所熟知。它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明显的典型性,表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具有古老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的凝聚力和动力能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玉树彝族舞蹈玉树彝族比卓更早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试图根据日常劳动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传达居住地。

玉树义乌演出现场

劳动的节奏,原始音乐的发现,随之而来的歌曲和歌谣伴随着藏语的出现和发展。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伊”的舞蹈形式。“易”就是歌必舞,舞必唱,两者密不可分。

他的歌词大多歌颂自然、宗教、劳动、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勤劳智慧的人民,歌颂党和社会。“伊”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是从骑马、打猎、放羊、打谷、挤奶、剪毛、打奶油等生产劳动姿势中发展和提炼出来的。它是一部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配有笛子、牛角胡子等简单的器乐,或者没有器乐。

“彝”是歌舞的结合体。舞蹈活泼明快,生活气息浓厚。有歌它就跳,有舞它就唱。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牧羊、脱粒、挤奶、剪毛、打黄油等活动,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在舞蹈形式上是活泼自由的,不仅在喜庆的节日里,在男女相聚的日常休闲中也是如此。对舞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没有特殊要求,老少皆宜,有群众基础。

白龙卓屋,多县白龙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祭祀、迎客、寺庙的宗教活动。

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吾

当时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间古典舞《白龙卓舞》主要起源和流传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白龙村、舒尔、上开洼、下开洼、东郭四个村。“白龙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白龙卓”作为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在古代只在祭祀仪式、迎宾和庙会上表演,而且只允许成年男性参加。

白龙卓舞是藏族成年男子在寺庙祭祀、迎宾、宗教活动中,以诗歌语言,以歌舞形式表演的一种舞蹈。世界上大约有30种白龙卓舞,它们通过歌舞用诗意的语言反映了自然界的万物。白龙卓舞蹈粗犷典雅,旋律庄重饱满,蕴含着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目前已有多位白龙卓舞者相继去世,且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处于灭绝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近日,西宁市中小学生开始学习青藏高原的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锅卓”的意思

郭庄坞

谐音,即圈子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陶艺舞蹈进校园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所有中小学都开展了锅巴舞活动。

资料图片: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参赛作品图集更多参赛作品图片图集(10)

开放分类:

舞蹈,习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来完善一下《锅舞》的相关词条:

藏戏热吧舞弦舞百度百科中词条的文字及判断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如果需要解决具体问题(比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你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