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上)
让我们回忆一下,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看着怀里的宝宝。你当时对他有什么要求吗?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不。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我想做什么都可以,所以对孩子基本没什么要求。他不需要成为医生、科学家、伟人或明星。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我对他没什么要求。这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他父母对他的期望。
但是后来,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这孩子开始调皮了,开始做什么事都让你头疼。甚至看到他就觉得他是个恶魔,让你很生气。这时候所有的家长都会说,唉,这孩子怎么越长大越调皮了。其实这根本不是孩子学习不好。主要是因为作为父母,我们还是用一个小婴儿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换句话说,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像以前一样待在我们怀里,你叫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叫他睡就睡,你说什么就听什么。问题是孩子不可能再大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我们称之为不良行为,也就是父母通常所说的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有必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吗?
首先,我告诉你一件事:每个人年轻的时候肯定都犯过错误。我说谁年轻的时候没犯过错误,没人会举手。你和我年轻时都犯过错误。因此,作为个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局限性,犯错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没有从小没犯过错误的人。
很多家属说,既然老师说我们都是从小犯错并从中吸取教训的,那就按照自然成长的规律让孩子犯错吧,但我们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因为错误其实反映了孩子的一些问题。
1948,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给出了这个孩子健康的定义。我们中国人对健康的定义是,最重要的是吃香身体,不生病,这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
身体上,精神上,也就是心理上,还是有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换句话说,除了身体没有生病,孩子心理是相对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完整的。这个人可以称之为健康。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时代背景和观念不同,都很幸福。当时他们物资匮乏,可以吃饱饭。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内因,外在症状是果,也就是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你发高烧,脸潮红,这种症状就表现在你外在能看到的东西上。但是在里面,是什么导致了发烧呢?这是我们看不到的。
我们的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叫做很少被感动的孩子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你发烧了,去医院。
你说我发烧了,人家测了39.8度。医生刚给你开退烧药了吗?什么意思,退烧药只能治好你的发烧,但问题是,你的发烧是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你身体哪个器官感染了?你不检查一下吗?直接吃退烧药有用吗?吃了退烧药,烧明显退了,但是退了就说明你好了吗?如果你身体任何一个器官发炎了,退烧药结束后还要继续烧吗?
所以很多家长孩子打人的时候直接告诉孩子不要打人;孩子骂人的时候,家长说你不要骂人;当孩子拖延的时候不配合,家长生气的说你不要拖延。这不是退烧药。这是什么?
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的行为是他不良行为的征兆,因为他心里已经有问题了。这是孩子发出的信号,我有问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在和自己作对。他显然是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但父母认为。他反对你,他是你的死敌,所以你杀了他。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导致我们大部分孩子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2018年,我国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人数约为170万人。
要知道,孩子的行为背后是有隐情的。如果你只盯着孩子的这个症状,那是他的行为,你永远帮不了孩子。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长说他孩子上幼儿园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不去了,然后回到家跟他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母亲很着急,跟孩子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她越这样,孩子越崩溃,真的崩溃了。这位家长才给我发信息“老师,我该怎么引导他?”
我说:“你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你知道语言的表现力有多强吗?”我给你举个例子。你见过两个三岁的孩子打架,互相说我杀了你。孩子们真的想互相残杀吗?记住他们不是。孩子想表达“我生气了”。他不是想杀死对方。虽然他的言语不好,但孩子表达了这种情感。好像两个孩子骂完打完架后会说“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再也不跟你玩了”。结果,不出十分钟,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为什么?因为孩子是在表达“我生气了”,而不是再也不跟你玩了,看到了吗?三岁左右的孩子表达的很多东西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情绪。我跟他说你孩子说我再也不想上幼儿园了。其实他的问题是她在幼儿园遇到了困难,挫折,伤心的事。妈妈,请帮帮我。结果母亲花了两个小时跟他沟通上幼儿园的重要性。你认为那个孩子不会崩溃吗?所以这是很重要的第一个误区,叫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希望家长们能有所收获。在观察事物、观察孩子的行为时,可以用透视的眼睛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那么第二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语言批评或者谩骂就是在帮助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我见过很多父母,尤其是我的父亲,分享他们的育儿理念。
然后绝大多数父亲告诉我,孩子一定要打,没有一个孩子没打过,能学好。记住挨打总是疼,总是疼,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影响。这个孩子接受了太多负面的东西,
长大后我会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自卑、讨好型人格、抑郁、焦虑,严重的会有暴力倾向、反社会人格倾向。我希望当我的孩子遇到危险或者遇到对她的暴力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她的父母,而不是想到她的父亲,而我的母亲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要暴力我。
去年我在做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时候,看到一个案例,90%在学校欺负其他孩子,这些坏孩子和被欺负虐待的孩子,95%都有家暴。欺负别人的孩子家里有家暴,被欺负的孩子家里也有家暴,那么这些被打的孩子为什么不还嘴还手呢?为什么?这是因为孩子在家被骂被打,所以在学校被打被骂,他觉得是对的。你看,我爸妈都打我,同学打我也很正常。
接下来基本上就是一些三五岁左右孩子常见的不良行为,也是让家长相对头疼的不良行为。
首先,第一种不良行为,它的名字叫孩子哭闹发脾气。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孩子容易哭,家长很头疼,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孩子喜欢发脾气,爱哭。这叫症状,说明他们发烧了。你不能只给他们退烧药,让他们不要哭。一点用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一下,孩子哭闹的表现背后有多少可能性。他感染的是支原体、细菌、病毒还是器官?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哭有几种,第一种叫威胁哭,第二种叫伤心哭或者害怕哭,第三种叫吸引家长注意力哭,第四种是语言能力差,不会表达哭。那我们来看看如何应对不同的哭闹。
首先,第一种哭是威胁哭。威胁要哭是什么意思?很容易判断,当孩子试图通过哭来控制你的行为或获得某种特权时,他是在威胁哭。有很多常见的例子。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走到外面说要买一块巧克力,你告诉他今天买不到巧克力,你的牙就碎了。然后她在超市的地板上打滚,开始哭泣。这是典型的威胁哭,让你不好意思就买。
包括在家里,差不多是看电视或者玩手机的时候了。你说你不会玩。如果没收手机,孩子会哭,会发脾气,会砸东西。这也叫威胁哭。那么威胁要哭怎么办呢?首先,你要判断你的孩子是为了谁而哭。大家一定要记得坚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看了半个小时的电视,他的眼睛变红了,你一关电视他就开始哭。这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因为哭了就打开电视,因为孩子是通过因果关系来学习的。这时候孩子就知道这招好用了。下次他不用想了,会用哭来威胁你。你教他的。
然后还有家长这样做。他们骂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哭?别看你的眼睛。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你还在捣乱?这是什么态度?你不要脸。”骂他们特别难听。感觉自己有点过分了,把手机给了他们。这些都是错的。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谩骂和责备,因为这样会破坏孩子和你的亲子关系,因为当孩子真的很想看电视或者情绪失控的时候,他发现你是一张很丑的脸,在攻击她,辱骂他,指责他,伤害他。
所以他会得出这个女人不爱我的结论。下面给大家一个正确的做法。那么下次你看到孩子威胁要哭的时候,请用你的眼睛去看孩子的行为,把它分成两个纬度,情绪和行为。什么是情感?比如你不擅长说话。我说一会儿得拉你上台演讲。你告诉我你特别害怕。你是对还是错?还是看到地上有老鼠吓得要死?你害怕老鼠是对还是错?大家都没发现,感情是没有对错的。情绪是你我的一种生理反应,所以对错有对错之分,情绪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行为是有限度的。在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后,你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是要编造一个不能做这个但可以做其他事情的ABCD。我们不能总是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不要这样。除了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给孩子替代的方法。
然后,第二种叫做悲伤或者害怕哭。什么是伤心哭泣?比如孩子想妈妈或者心爱的玩具坏了。这叫悲苦难。什么是怕哭?比如去医院打针,孩子离开妈妈自己去幼儿园,或者看到陌生人抢他东西,都属于怕哭。悲伤和害怕哭泣也很常见。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鼓励你的孩子不要哭。不哭的人不坚强,不哭的人抑郁。
情绪能被接受的孩子,长大后会很坚强,因为心理营养比较丰富,所以小时候被压抑了很久。比如有的男孩不到三岁。孩子一哭,父亲就开始骂“男子汉大丈夫,你哭什么?”这个人还没有成为男人,青春期以后才能成为男人,所以早期的孩子都一样,需要安慰,需要安全感。父母一旦看不起孩子哭,就会否定他(她)。据调查,约有25%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很压抑,不允许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如果不想毁了孩子,就不要再压抑孩子的情绪了。如果孩子伤心或害怕哭,一开始不要笑。因为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做一些傻事让自己难过、害怕或者受到伤害,看起来很搞笑,但是因为能力有限,孩子内心是非常痛苦和难受的,所以家长的表情一定不是开玩笑。不要以为你一直在微笑,你培养的孩子就是乐观的。当他难过的时候,你在微笑。他很痛苦,也很孤独,所以一定要记住,你的表情要和孩子的一致。你的孩子伤心了,你的表情也说明你对不起孩子。这是正确的方法。
难过和怕哭是两回事。首先是安慰,鼓励孩子说出刚刚经历的不好的事情。第二个是拥抱。你说100句,不如抱抱。身体接触可以直接表达爱意和安慰。你的表情要和孩子* * *在一起。不要有多余的表达。这时候,安慰的方式就是说出孩子的情绪,说出发生的事情,说出她有多难过,然后紧紧地拥抱你的孩子。当你孩子的情绪发泄出来后,他会立刻恢复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第三种方式是引起父母的注意,哭。如果孩子哭闹、发脾气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和孩子沟通。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们每次陪孩子的质量都不高?是不是每次陪孩子都要一直拿着手机?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怎么高质量的和这么大的孩子相处?还有一种哭叫天生敏感。这种孩子天生大脑和神经都很敏感,包括器官。他们的感官比常人更加敏锐敏感,但对外界的需求更多,所以这类天生敏感的孩子。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但是这些天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父母,往往会觉得自己矫情,觉得自己脆弱,觉得自己在找麻烦,在挑衅,觉得自己把这些孩子从小折磨到大,在心理上折磨他们。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有非常悲惨的命运。当然,如果孩子遇到一对非常了解的父母,他们非常有耐心,非常有爱心,非常有把握经常信任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成长得很好。
还有一种哭叫不表达哭。很多孩子跟不上语言表达的词汇,大部分都是这样。人类语言的发展一直与人类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所以语言发展是一个比较落后的能力,所以五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语言能力来非常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别说三岁以下的孩子了。
综上所述,第一点就是家长需要能够判断孩子背后哭的原因。当孩子哭的时候,他们不应该认为他们在哭。他们需要判断自己是哪种哭,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哭的原因。千万不要用错误的方法,那只会火上浇油。
第二,不管孩子哭得是否理智,哭背后的情绪都要接受。因为情绪没有对错,应该分对错的是孩子的行为。对于错误的行为,一定不能让孩子去做。一定要给他一定的限度,才不会惯坏一个熊海子。那么孩子改变变好的动力是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而不是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