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川医生谈拔罐。
荣春中医诊所院长
有一次我去按摩,按摩师傅要给我拔罐,我赶紧拒绝了!他说他的拉法不一样,不会拉一圈又一圈。他必须让我试试!他在我的肩膀,脖子,上臂拔了很多地方。他用了一个吸罐装置。等罐子吸紧了,他拉了几下罐子,几秒钟后再把塞子拉开,把罐子取出来。当他把它拔出来的时候,我的上背部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当时我突然有了一种理解,想,没错,这就是符合我一贯理念的拔罐法。
一般拔罐,不管是拔罐还是拔罐,一般都是在皮肤上停留一段时间,通过收紧皮肤来改变整个筋膜系统的张力。因为整个筋膜被牵拉,里面的肌肉自然会在三维空间中改变位置和张力。如果某个部位或关节的肌肉或肌腱已经达到了代偿的极限,也就是说给关节增加额外的张力就会引起疼痛。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拔火罐是在肌肉收缩最厉害最紧的地方,这样整个肌肉群的张力就会被迫改变,疼痛关节上的肌肉或者筋膜就会得到一定的缓冲,疼痛的感觉就会下降很多。如果其他引起系统异常紧张的肌肉也通过拔罐放松其袋内筋膜来释放,则疼痛耐受力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当然,拔罐也可以直接在直接引起疼痛的肌肉最紧绷的部位进行,然后患者可以起身活动,因为部分筋膜被牵拉移位,在全身活动时,筋膜会重新分布变化,所以对疼痛的效果会好。但是,有两个问题。首先是抽吸的时间过长,皮下组织容易造成一些轻微的不易察觉的损伤,但是不容易恢复纤维化。另一个问题是,这种调整方法,也是一种期待,是让筋膜自行滑动。虽然有所改变,但并不在医生的明确控制之下,所以虽然目前症状会有所缓解,但复发的几率也很高。那么如何利用拔罐在医生的控制下进行更明确、更有意义的复位呢?我们谈谈吧!
卫生署把拔罐定义为非医疗行为,其实是好事。它给了很多私人行医者更多的活力和使用的工具,比徒手要省力得多。就像《笑傲江湖》中孤独者求败,草木皆兵,拔火罐当然可以在了解身体筋膜过渡原因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有效准确的治疗工具,这一点我希望西医控制下的卫生署永远不要理解。
下面说说单穴拔罐的用法。作用在单个点上就是放松局部关节或肌肉。如果想放松一块肌肉,应该是肌肉拉伸最紧的地方最有效,最能改变筋膜。作用于关节时,最好找肌腱相互粘连的地方,或者找肌肉转化为肌腱的地方,比如肘部、膝窝、腋窝,这是很多肌腱粘连最能影响筋膜转化的地方。这些地方拔罐不如针灸准确,但如果技术足够好,效果有时也不失。至于所谓的关节附近肌肉变成肌腱的地方,如肘部肱骨上髁前部、髌骨上缘、膝盖内外侧上部、肩部三角肌前后缘等,也是拔罐的重要选穴。
就一点拔火罐,我一直做的,就是想清楚,知道你的男人在做什么。首先你要知道你要解决的肌肉紧张的状况,然后选择吸引和牵拉的点,另外选一个地方作为吸引和牵拉过程中肌肉松弛的监测点。就像我带学妹调肠管关节的时候,我会把手放在被调者的背上或者头上。肠道对线的时候,背上很多被动从沟里出来的肌肉会瞬间得到释放,一大片筋膜会滑动(这是骨骺真正调整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非常轻微的震动和滑动,没有声音,而不是关节的声音。发出关节声只是指肌腱在关节上用力滑动,与骨骼关节是否到位无关。所谓归位,就是附着在上面的肌肉松弛光滑),因为筋膜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推荐肠道归位时筋膜滑移会涉及到背部和头皮,所以如果我的背部或头部的手感觉到这种滑移,我就会知道自己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归位,根据手的张力变化(也就是筋膜的通透性),就可以知道归位是否完全,我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所以在选择吸拉的地方,用右手操作的时候,因为右手很难在针下有清晰的感觉,所以一定要用左手作为操作的基础。拔罐的时候一般都是先保持预定的时间,然后再看皮下出血的情况。越黑越有效,甚至有人认为越黑排出的毒素越多。当然,这是错误的。颜色越深,皮下微血管破裂越多,但也意味着下部张力比较大。有的人还会拉吸收皮肤的罐子,然后松开。这是对的,可以增加筋膜的松解程度,但要小心造成伤害。左手应该感知什么?如果肌肉异常收缩,筋膜就会异常扭曲。当你用右手操作罐子的时候,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个筋膜的扭转。如果左手感觉清楚拉筋膜的方向,右手不仅可以提起,还可以轻轻拉、拧罐子,使筋膜松动。因此,基本的技巧是左右扭动罐子,前后拉动,上下拉动。把左手放在病灶或罐子的远端(而且吸拉的地方通常不是痛点,就像针灸一样,下针不一定是病灶或痛点)去感知筋膜的变化。罐子吸皮时,先左右旋转,看哪个方向筋膜更光滑,再上下左右移动,使其更光滑,最后轻轻上下提起罐子,使局部筋膜光滑的新张力向外延伸,像水波一样向外扩散。可以用左手监测张力变化的情况,知道拉罐子的力度是否足够,筋膜的传导是否沿延长方向变化是对的,哪边是圆的柔顺的,哪边还在扭锁,从而选择下一个吸拉点。
在解锁一个穴位(肌肉或关节)后,拔罐可以进一步改变一个小系统的肌张力。比如小臂肌肉僵硬紧绷,使尺侧屈肌骨无法完全拉伸展平。这时候就可以通过旋转皮下筋膜(主要是尺侧屈肌骨周围)来看哪个方向可以松解筋膜。操作时,先吸下臂肌肉中紧绷的穴位,斜着旋转再提罐子,可以释放整个下臂屈肌。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肩颈部、大腿、腹部(跗跖内外肌)、脚踝等很多地方。
拔罐还可以恢复一个整体系统,比如肩带和体壁的对位。这种归位是基于全身轴的。沿身体轴线将肩带与身体壁对齐(弯腰或坐直,抬头,向后倾斜,轻微向左或向右旋转)。当罐子拉出筋膜时,病人被要求深呼吸。只有用肋骨松开筋膜的力量,罐子才能把整个系统的筋膜抬起来,恢复原状。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肋骨和肠子的对齐,以及股骨和肠子和椎骨的对齐。
此外,拔罐也可用于旋转渐缩体轴。主要用于两侧肩带使用不均匀引起的上胸两侧肋骨旋转,舌下腺颈后肌肉僵硬。通过低头左右抱胸,或臀部抱胸左右抬头,然后在斜方肌、菱形肌或胸大肌上吸罐子,逆着轴旋转的方向,利用病人深吸气找两侧做几次,对恢复体轴非常有效。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复位骨盆,调整腹部和背部的张力(脊柱双曲线的张力)。
这些操作技巧很多都是随意的,要看情况。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它。但是原理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拔罐除了精准归位,还有放松营养的作用,这是其他疗法难以比拟的。有一种人,腰背僵硬,脚硬,属于湿阻(即皮下肌肉紧绷,但皮下肌肉仍饱满但不空虚,皮下松弛为阴虚,拔罐效果通常较差!),可以把罐子背在背上或者小腿上滑动。这种滑缸范围很广。不要太用力吸和拉。最好不要爆发(爆发的话会造成皮下轻伤,反复多次会造成伤害)。反复,你就会长期活跃,你就能疏通,放松,滋养。疏通之后,整个体质都会发生变化,骨骼的调整也会容易很多。
最后,建议上面说的拔罐法,每次只吸五秒钟的皮。不要拉同一个地方超过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