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颈瘟的分类
病原菌为稻瘟菌。它被称为稻瘟病菌。它被称为稻瘟霉,属于真菌亚科。有性型是稻瘟病菌。它属于子囊菌亚科。它还没有在自然条件下被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簇,突出于寄主表皮或气孔,大小为80-160×4-6(微米),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浅褐色,顶部弯曲,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梨形或杆状,常有1-3个隔膜,大小为14-40×6-14(微米),基部有足细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芽管,芽管顶端产生贴壁细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寄主,导致入侵丝入侵。该菌株可分为7个类群,128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致病条件该病菌在稻秆和水稻上以分生孢子和菌丝越冬。次年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水稻植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并扩散到邻近细胞,形成中央病株。在患病区域形成的分生孢子被风雨再次感染。播种受感染的种子会导致幼苗枯萎。适宜的温度和高湿度,雨、雾、露都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的温度界限为8-37℃,最适温度为26-28℃。产孢温度上限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孢子萌发需要水分,持续6-8小时。适宜的温度可形成贴壁细胞和侵入丝,穿透水稻植株表皮并在细胞间扩散吸收养分。连续阴雨,日照不足或晴雨天,或早晚有雾或露水,病情迅速扩大。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而异。籼稻品种一般优于粳稻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抗性表现也不同。幼苗在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害,圆秆期病害较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的幼嫩期病害较重。穗期初期抗病性较弱。部分施用氮肥对病害有利。早期灌水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能力弱,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择2-3个地方抗病品种,如早稻:早58、湘早籼3号、21、22号、86-44、87-156、皖稻61、赣早籼39号,中稻品种:齐保占1、七秀3号、培杂山青、三晚稻品种有秀水644、袁晶4号、金稻308、京稻选1、姬静15、华粳45、廖婧244、神农9017、尤刚22、碧粳37、滇杂粳2号、尤刚2号。可选择抗穗颈瘟的水稻品种如3号、5号、京31119、中国91等进行旱作。水稻旱直播可选择郑州早粳、中花8号等抗病品种。(2)在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秸秆,消除菌源。(3)根据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实现干湿交替,促进水稻叶片成熟,增强抗病性。(4)种子处理。将种子浸泡在56℃的温汤中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以用1%石灰水浸泡种子,10-15℃浸泡6天,20-25℃浸泡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取出后静置并用清水冲洗3-4次。将种子浸泡在2%的福尔马林中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种子3小时。(5)抓住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及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施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40%稻瘟灵(富士1号)乳油1000倍、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5438倍。上述药物中还可加入春雷霉素40mg/kg或展着剂,效果更佳。叶温要控制在2-3次,抽穗期要保护好穗瘟,特别是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