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汇源战败的全部经过(2)
2008年,轰动一时的可口可乐发起了对汇源的并购。在汇源抛出“待嫁”的消息后,可口可乐开出6543.8+07.9亿港元的高价“嫁”回汇源。这是一笔双方都渴望的交易。作为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的碳酸业务已经累了,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汇源作为国内龙头,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可口可乐当然欢迎。汇源的达能等股东也需要变现资本。
虽然朱新礼试图宣传他对收购的漠不关心,但事实上,朱新礼已经在等着米饭熟了。不知道是不是德隆壮丽种植园的指引,让他迷上了上游农业。简而言之,他需要这笔巨款来做他一直想做的生态农业。
从伊利重金牧场、中粮重金农场、双汇进军养殖业来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以获得市场主导权甚至原料定价权无可厚非。不过,与农夫山泉“修修补补”找地方种橘子不同,汇源的生态农业非常宏伟。包括水果、蔬菜、茶叶等非常多样的品类,遍布大半个国家的版图,而且是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摧毁一个公司,但是朱新礼想要赢得所有人。
朱新礼的算盘很“清楚”。拿着这些出身,他是中国供应链最大的前端,他背后所有的生意只能是他的下游,包括收购他的可口可乐。为此,他还把供货协议写进了与可口可乐的合同中。卖掉汇源,他就可以用这6543.8+00亿撬动汇源看起来比德隆更宏伟的农业梦。
朱新礼等不及的原因是汇源“再不结婚就老了”。一方面,朱新礼已经60岁了,他对为汇源竭尽全力深感厌倦,但他的儿女们没有一个愿意接手。此外,汇源的业务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它不赶快摆脱,繁荣泡沫就会破灭,它可能就在它手里。还有,汇源已经为这次合并瘦身两次了。销售代表从3926人减少到2520人,目前减少到700人。此外,朱新礼已经开始为其宏伟蓝图花钱,提前撒下数十亿真金白银。
没想到,2008年,奥运会,汶川地震,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爱国热情特别高。此外,国家开始从引进外资的思路转变为提升民族品牌的思路。这一年,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违反这一新法的首例。当时中国每个行业的前五大公司几乎都是外资,政府不能坐视不管。更何况可口可乐还那么嚣张,买了汇源100%的股份,这是挑战法律权威的姿态。而且从以往的历史行为来看,可口可乐对民族品牌并不友好,民族品牌被收购的悲剧仍有可能发生在汇源身上。在前所未有的公开反对浪潮中,这桩双方都志在必得的收购被否决了!
朱新礼是愚蠢的!企业就是要“当儿子,当猪卖”。“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把公司卖掉,我却不行?”朱新礼想不通。的确,中国的政策环境给企业经营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朱新礼也不是没有问题。在卖猪的初心下,饲养者不会追求训练猪的敏捷、灵敏、聪明(管理的科学、精益),追求猪的不朽(商业精神的常青)。急着养个孩子,卖个好价钱,不然太老了,养死了就亏了。
面对这一打击,朱新礼一如既往地鼓励大家的士气。他给员工写了一封内部信。但言语中对饮料行业本身的反感是显而易见的。心中有宏伟蓝图的朱新礼,对生产罐装饮料这种太“低端”、太慢的苦差事不屑一顾。
煮熟的鸭子飞了,但承诺的项目呢?更糟糕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后来,中粮集团等一些买家与汇源进行了沟通,但朱新礼无法考虑30亿元的价格。洒出来的钱怎么办?已经上马的项目继续支持,能退出的项目全部退出。很多地方领导都傻眼了。农民种植的植物的年产量怎么样?承诺惠农的朱新礼,不小心给农民挖了个坑。这些已经开工的项目也是饿狼,让朱新礼无暇顾及他。
悬崖没有控制住。
既然我们要一瓶一瓶地卖饮料,下岗工人就得重新招聘。朱新礼找到了大量退伍军人,重建了他砍掉的队伍。这次换血对公司的意义不言而喻。汇源的业务持续下滑,但公司的负债却持续上升。
在2008年至2016期间,汇源果汁的净资产收益率从未超过5%,产能利用率仅为30%。然而汇源“不缺钱”。他们不仅向银行大量借款,还用出售资产的方式让汇源续命,此外还有大量的政府补贴。2012年,汇源首次出现亏损,但获得2510万政府补贴。此后,汇源的亏损逐渐扩大,汇源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越来越频繁。
每年汇源都有销售。2015卖出北京汇源、江西汇源等9家公司,合计1812亿元。无疑,出售资产可以达到减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出售公司的利润和高额的政府补贴,给汇源带来了“营收、毛利、净利润稳步增长,跑赢大盘”的繁荣。2016年度,公司“赚”了654.38+03.28万元,但剔除其他净收入654.38+04.5万元和出售子公司额外收入3849.3万元,汇源实际亏损3.03亿元。
资金紧张,产能利用率只有30%,但在朱新礼建厂的动作并没有停止。“工厂没有建的顺序,但他们还是建了。原因是建厂过程中有逻辑,可以动资金。”资深投资人方烈分析道。虽然资金流动方式没有考证,但汇源花钱大手大脚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0左右,为了重建销售体系,汇源的销售人员一度飙升至17000。2014年,汇源果汁启动公司营业厅建设,半年后在全国各地建成千余个营业厅,与传统经销商竞争卖货。让汇源本已混乱的销售体系变得更加混乱。
2014年,朱新礼还斥资30亿元(原计划为50亿元)利用安德宇资本参与中石化销售业务的重组改革。三年后,新公司预期的上市没有实现,股票也没有赎回,朱新礼的资金链更加紧张。此后,朱新礼因安德宇资本质押股权被冻结资产41亿。除了这些大规模的合作,朱新礼多元化的尝试从未停止,但成功的很少。除此之外,汇源还和娇子公司合作建设电商渠道,参与O2O,甚至做了汇源旗下的移动应用汇源。
2017中报显示,汇源的负债总额超过110亿元,这些负债总额中有近10亿是通过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债券等方式获得的。,而且利息负担很大。汇源每年支付给银行等渠道的利息在5亿左右。汇源果汁业务惨淡,但不需要那么多钱。而且为了减少开支,汇源果汁在2065年,438+07年裁员3965人。但朱新礼的“大农业”梦想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朱新礼的厚望寄托在那里。必然要从上市公司转移一部分资金来完成他人生的第二条成长曲线。
很快事情得到证实,汇源被停职。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汇源向朱新礼另一家关联公司提供了42.75亿元的短期贷款。这笔贷款已经超过汇源资产的8%,但汇源并未披露。汇源于2065438+2008年4月3日停牌。这笔借款不仅没有公开,没有协议签订,也没有经过董事会批准,就悄悄把上市公司的钱转到了非上市公司。根据港交所规定,汇源在2020年65438+31之前未能满足复牌条件,将被取消上市资格。
很明显,朱新礼缺钱,所以汇源再次找到了新的“买家”。2065438+2009年4月,天地1号拟出资36亿元,占股60%,汇源出资24亿元资产,包括汇源果汁的商标,成立新公司。但是三个月后,这个项目夭折了。“汇源因为债务问题,把商标分给了很多企业。天地一号要想获得汇源的商标,需要所有持有该商标的企业同意,但是太难了。”
2018年,朱新礼依然是胡润百富榜上身家35亿元的富豪。2019年,他成了一个多次被限制消费的“老赖”。2065438+2009年9月20日,因上述股权质押,招商银行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冻结朱新礼资产4103万元,朱新礼进入失信人名单。棘手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全国各地搁浅的项目和大大小小的债权人,已经成为朱新礼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树苗商家等各类供应商也很惊讶汇源会用5万元和65438+万元来还债。2065438+2009年9月,先锋集团P2P平台上的一纸公告,撕开了汇源庞大的债务链条。朱新礼四公司无力偿还465,438+085,000元债务,拟以汇源果汁系列产品清偿债务,贷款担保为汇源集团。
朱新礼曾说,“如果能按照当初的计划,汇源估计早就成了十亿美元的公司,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然而,如果汇源被出售,并持有数十亿美元的现金,我们不知道朱新礼是否会产生数十亿美元的现金或数十亿美元的赤字。但可以肯定的是,6543.8+000亿支撑不了朱新礼的“大农业”梦想。
6一个人的汇源
在汇源帝国解体的声音中,汇源迎来了28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2020年2月12日,朱新礼和女儿双双退出汇源。2月14日,汇源被取消上市资格。汇源一直是朱新礼的汇源。没有他,汇源何去何从?
朱新礼把汇源当儿子养大,这是真的。为了惠媛,朱新礼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爱好,不唱歌跳舞,不打牌打麻将。为了赶时间,他冲破办公室的玻璃门,光天化日之下走进一米多的下水道,和创业初期的员工一起装卸。他不找“兼职员工”。他想让员工以汇源为家,所以他成了汇源的家长。
一路走来,朱新礼的许多决定不能被他周围的人理解。从早期的村主任,到背后巨资拿下央视广告,朱新礼终于成功了。十多年的成功之后,朱新礼很难不坚持自己的观点。2001年,国家出台三峡移民政策,朱新礼决定投入巨资建立柑橘生产基地。但种苗生长期至少需要三年,闲置的生产线是巨大的资金浪费。朱新礼挤过人群,他算了良心账和政治账,因为当地人只有看到希望,才愿意种树。就这样,项目顺利实施了。
家族管理在企业发展初期确实有很多优势。但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如果组织和管理机制仍不更新,弊端很快就会显现。2008年7月,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名为《给朱新礼先生的一封信》的帖子。信中指责汇源复杂的裙带关系,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管理混乱。
长期以来,朱新礼的儿子、女儿、兄弟、弟弟、女婿等众多亲属都在汇源担任要职。一些村民抱怨说,汇源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朱新礼从山东老家带来的,这对当地的就业没有任何拉动作用。在企业内部,也容易排挤非山东籍的“外地人”。
从2007年至今,已经有10多位副总经理离开了汇源,每一位职业经理人离开都会带走一批人,使得汇源人才流失严重。2008年,从达能派驻汇源的副总裁毛天赐曾自嘲,“我是汇源的首席模特。”朱新礼在公司的亲戚、老乡、战友都是职业经理人管不了的。
2014年9月,挖出了“杀光官僚”的苏。外界热切期待成员资格改革。然而,带领核心团队进入汇源的苏在一年后离职,汇源的“去家族化”再次失败。苏透露:“公司讨论什么决策,家属只要周日回家吃饭,基本都能形成一个* * *知识。”
除了不给职业经理人施展拳脚的空间,朱新礼也没有给足够的人才足够的激励。与马云、牛根生等企业家不同,他们在上市过程中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千万富翁。从汇源的股权结构不难看出,真正从汇源的成长和上市中获益的是朱新礼家族。朱新礼一直把自己的股份牢牢握在手里,而马云在阿里巴巴的股份只有5%。“人聚则散,财聚则散”这句名言也解释了汇源人才流失的原因。
很多人说汇源产品太单一,不够多元化,但其实汇源产品线的命运就是汇源的真实写照。早年,朱新礼通过一步到位的方法建立了汇源品牌。但此后,朱新礼一直忙于扩张,内部也没有得力的人才,所以汇源此后几乎没有创新产品。所谓的新产品,不过是跟着别人学的模仿品。汇源的产品品类多达80个,但很多只是货架上的昙花一现。
落后的新品显示了汇源及其组织的疲态。朱新礼已经60岁了,他不可能包揽所有的产、供、销。但是汇源没有第二个朱新礼。在资本路上狂奔的时候,没有人能阻止他不断掏空上市公司,给他的“大农业”输血。不在笼子里的力量是可怕的,它也将朱新礼引向深渊。
朱新礼自己觉得,如果他卖掉汇源,情况会有所不同。毫无疑问,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已经过了粗放发展阶段。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拥有更多的资源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灾难。朱新礼不知不觉走上了德隆之路。就算变成一个千亿的公司,又能怎么样?德隆还是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