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客观性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意思是实事求是,排除主观偏见,一切以客观实际为依据。
案例2014:作为第一作者,学术界新人小保晴子(Haruko Kobao)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其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培养多能干细胞(STAP)的方法,使未来像机器零件一样方便地替换器官成为可能。这一发现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日本媒体兴奋地称小鲍方晴子为“国宝”,认为她将成为“日本的居里夫人”。
然而,一些科学家很快指出,小鲍方晴子的论文有造假的嫌疑。之后,调查委员会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论文确实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论文的其他作者也表示支持撤回论文。但小林春子仍坚持STAP制备方法确实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同意小林春子自证清白。8月5日,小晴子的导师京因舆论压力自缢身亡。最后,在65438+当年2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表声明:“验证未能确认STAP现象,因此验证计划终止。”当天,小保方晴子辞职,困扰2014近一年的科学丑闻终于尘埃落定。
2.教育原则
意思是不应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到研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符合道德要求。
凯斯·沃森和他的同事对一个名叫艾伯特的婴儿进行了一项实验。起初,他们让小阿尔伯特和老鼠玩游戏。这个时候,小阿尔伯特显得很舒服,很开心。但随后当艾伯特摸到小白鼠时,沃森在小艾伯特身后用锤子敲击悬挂的铁棒,发出很大的声音。小阿尔伯特瞬间泪流满面,看起来非常害怕。就这样,反反复复几轮下来,当小白鼠再次出现的时候,小阿尔伯特就会显得非常痛苦和害怕,拼命想离开。显然,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些人的行为。
但更糟糕的是,小阿尔伯特在实验后已经无法正常面对老鼠甚至其他毛茸茸的东西,这对他的生活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实验的负面后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争议,人们纷纷声讨华生对上海的研究。最终,这位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不得不离开心理学领域。
可见,科研的每一个原理,都是建立在无数血泪的教训之上的。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投身于科研,就要牢记初心,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完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