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西南方言——煎饼
《汉语词典》将“锅贴”定义为“拼音古不?饼是一种薄饼,更硬、更大、更厚。这个解释相当含糊。鲁西南方言中的“锅贴”是指“在大锅内壁上烹制的扁圆形面食”,按面的种类可分为“棒子(玉米)面锅贴”、“米粉锅贴”、“豆粉锅贴”、“红薯粉锅贴”、“混合粉锅贴”、“好粉(小麦粉)锅贴”。
小时候在鲁西南农村长大。当时生产队组织生产的时候,我家并不富裕,平日里根本不可能吃到肉和馒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顿饭,是我妈的生日。偏偏生产队死了一头驴。团队给驴剥皮清理干净,按照家庭人口分肉。肉发完了,我妈说:“我看别人(用'别人'的方言表达)都吃驴肉,今天(用'今天'的方言表达)中午也吃驴肉炖白菜,锅贴拌豆面。”那时候我还小,只看着父亲整理驴肉,把驴肉分成几份,中午多拿出一份吃,剩下的腌起来以后吃。妈妈在厨房点了火,锅里放了点棉籽油,加了姜和大料,炒了炒爸爸剁碎的驴肉。我站在锅旁边,盯着锅里的驴肉。我闻到肉的味道,口水直流。“乖,离远点,别让锅里的油崩了,肉还没熟。”一边说着我,我妈一边往锅里加水,开始煮肉。妈妈开始在面盆里切白菜洗粉条,和面。腿有点麻,我问:“妈,你还没打呢。熟了吗?”“再添一把柴火就差不多了。你看我这点小贪心!”母亲边说边往炉子里加柴火。妈妈洗完手,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提着锅(‘锅盖’的方言表达),然后用勺子拌了一小块肉放进碗里。“这个小的差不多在中间,大的还不够。乖,凉着吃。”我拿起那碗小块肉,坐在柴火堆里,看了一会儿碗里的肉,看着妈妈往锅里加白菜和粉条,又加了点水。然后我从盆里抓了一小块面团,在手上拍得又扁又圆,趁热粘在锅周围,盖上锅烧。“亲爱的,别抱了,可以吃了!”母亲接过碗,撕开碗里的肉。“快吃,锅贴做好了,菜就好了。”那顿饭的菜真的很好吃,我永远也忘不了,尤其是我把锅贴掰到菜里,和驴肉、白菜、粉条一起吃的时候。
现在大锅糊出来的锅贴已经很难吃了,用电饼铛做出来的锅贴也不是老味道了。我怀念小时候拌面的锅贴。真的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