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

“格格”是满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小姐和姐姐的意思。清朝贵族家庭的女儿的爵位是女人的爵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格格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除了上面提到的小姐、姐姐的意思,还有“姑娘”、“姑娘”等等。另外,就是人们提到最久的“格格”的意思。

受《朱桓公主》等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朱桓公主是清朝公主的称号,其实是不准确的。

但是,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时期。就在清朝改国号(原名金)之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正式完整的礼仪制度,但保留了女真族的一些习俗。在这一时期,“格格”一词的含义是模糊的。抛开满语的本义,其实是对女性(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女性)的统称。

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女真国后,对格格的定义缩小了,主要指贵族妇女,如:努尔哈赤的大女儿叫东郭格格,二女儿叫嫩哲格格,三女儿哈达格格,养女拜尔特格格。

应该说这个时期是“格格”和“公主”界限最模糊的时期。就上述格格而言,他们其实还有其他称谓,如东郭格格,又名东郭公主,嫩哲格格,又名湛河公主,哈达格格公主。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主和格格在这个时候确实是可以互换的。

但我们也看到,在这一时期,册封御女的礼制逐渐完善。比如努尔哈赤的四个女儿、八个女儿、养女、养女,都被正式封为“和硕公主”,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格格和公主就渐渐不同了。

第二个时期是皇太极建立大清王朝的开始。皇太极在改良国家的同时,根据汉族的宫廷礼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后宫制度(这也是清朝后宫礼仪的雏形),其中还包括公主和贵族妇女的封号。这一点从皇太极女儿们的头衔中不难看出,比如“皇太极长女敖汉公主,二女儿长公主,三女儿长公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庄”“雍母”等公主的徽记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确立的。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皇太极有个女儿,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也就是金庸小说里的建宁公主。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起初,她被称为和硕建宁公主,后来改为和硕可春公主。还有四个女人,从古伦兴平变成长公主,再变成古伦永母长公主;三个女人从古伦延庆长公主变成古伦端靖长公主等等。这是满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后的一个重要反映,即在汉字的使用上,开始选择更加讲究、正式的文字,最恭敬的还是会徽。

话说回来,也就是说从皇太极开始,格格就不再被称为皇帝的女儿,正式与公主分离。但满族人对格格这个词还是有所保留的,如上文“LWDHWOOO731”中提到的和硕(县)的格格、多罗(县、县)的格格、孤山(县)的格格、格格(乡)。同时,如上所述,格格从此成为贵族女性除了头衔之外的非正式称呼(大格格、二格格等等)。但不需要提醒的是,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称呼的,因为格格这个词有少女或少女的意思。所以这个格格的称呼只能是长辈和同辈长辈的称呼。至于宫女,太监或者外交大臣,不能这么叫。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格格不仅是皇室女性的名字,也是皇室妻妾的名字。一般指福晋或侧福晋等没有正式身份的妻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乾隆皇帝的生母萧声在雍正时是一位王子,她在雍王宓被命名为格格。

综上所述,回答楼主问题:格格,清代特有称谓,含义广泛,如何解释要看实际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顺治以后,格格绝对不能称呼皇帝的女儿,哪怕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比如在《玉死》、《圣父录》中,康熙皇帝的女儿在被正式封号之前,被明确称为大公主、二公主等等。

另外,其实如果严格按照满语音译的话,“格格”这个词应该翻译成ge3ge1,第一个音是三个音,但不知道后来汉语怎么变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