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仍然存在一些隐性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直接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了这种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时,并没有考虑其必要性,也没有具体的指导。常用的暗示是:“自学完,在群里交流。”“分组解决这个问题”和“四人小组讨论”...乍一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讨论的气氛很热烈!但是,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都在谈论一些相对简单的观点。当我完成后,我开始低声演奏。有些人开始这样做了。几分钟后,当老师击掌时,所有的学生都安静了。然后一些“外交部发言人”开始向全班“正式表明态度”...仔细想想,有专家说“小组合作学习”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师生都吃亏,这是不成立的。那么,这样的“合作”有必要吗?如果取消了,课堂上的一些所谓问题就能解决了吗?学生从“小组合作学习”中收获了多少?
二,制约小组合作学习的瓶颈
1,教师自身问题:
一是教师不清楚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适合合作;
第二,老师不清楚学生应该如何合作。
第三,不清楚学生在学习合作时应该经历什么过程。
2.学生自身的问题:
团队成员的安排是否合理;团队成员分工是否明确;学习任务的分段是否恰当;需要合作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合作频率什么是合适的合作次数?……
第三,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慎重选择合作内容。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有些目标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同学只有自己完成才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切不可过分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在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水平目标或者不适合个别学生的目标,才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时机要选在个人学习有困难的时候。
当学生难以选择,需要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有利于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2.合作的时机要选在学生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现在的学生好胜心强,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意见被别人采纳和肯定。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增强他们的群体竞争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注意小组学习过程的组织。
(1)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分组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遵循“同组异质,不同组同质”的原则,合理分配每个小组成员,控制每组人数在4-6人。否则某个群体在班里特别突出,无论是交流还是发言都很活跃,其他群体很不受欢迎,不利于其他群体的学习。
(2)合作学习前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和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个人的独立思考是他人或群体无法替代的。如果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合作学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的老师一出示问题,就马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讨论肯定不够深入。所以老师提问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学生一旦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可以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谈,有深入的讨论,从而有精神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3)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必要的陈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要求。
每次小组活动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心里有数,并要求学生认真听完要求后再开始活动。否则,有些学生只会听到对老师的部分要求,或者根本听不清楚就瞎坐着,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4)保证团队有足够的合作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老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按照自学大纲进行学习,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导致小组交流的效果不好。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并不少见。以小组讨论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和产生自己观点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发表意见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和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就是浪费时间。
(5)积极参与并及时指导。
除了提前宣布合作规则,很多时候,教师还必须在现场观察和介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例如:
(1)当小组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2)当群体的任务不明确时。教师要有耐心,反复向学生解释任务的内容和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声音太大,老师可以从小组中选一个人当声音主管,或者让小组学生稍微动一下。如果小组讨论安静很多,老师要及时回赞。
第三,做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要面向群体。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间交流,表扬了认真讨论的小组,并做了完整正确的发言。对不够严肃、意见分散的群体提出希望,增强了群体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参与合作意识。
(2)评价形式多样。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建议使用各种表扬机制,让他们体验成功。除了通常的奖金制度外,还可以设置金银铜牌,由师生共同评判。获得金牌的同学在全班交流经验。就这样,小组开始了竞赛,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
(3)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积极鼓励和欣赏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表扬。
第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1.营造合作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在此期间,我校加强了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校园里一直挂着“同学们上课起来好好生活”之类的牌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班级文化建设也展现出百花齐放的风采。
首先,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性格差异进行合理分组,制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制度、奖惩办法等细则。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学习相关要求,明确合作方式,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组名称、团徽、小组训练、小组歌曲,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黑蚂蚁团”、“阳光少年团”、“明星挑战团”等个人团迅速成立;“高效课堂让我翱翔,快乐课堂让我心飞扬”“积极发言,乐观向上”等小组培训,催人奋进。“草、流星、鹰展翅”等团徽独具特色;由《倔强的草》、《团结就是进步》、《闪烁的星》改编的歌曲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2.小组合作的多样化和班级管理的民主化。
我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因素,将小组合作竞争机制融入班级管理过程中,将小组合作与班级管理有效结合,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班级管理和建设水平。特别是随着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成为团队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班风活泼,学风浓厚,全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小组学习的规范化与高效课堂建模。
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各学科的基本学习形式,贯穿于所有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从而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研课程、标准课程还是课内课程,都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评价体系,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常态化、规范化。
小组合作学习进入课堂后,虽然老师们热情高涨,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缓解教师的畏难情绪,学校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了实际操作的空间。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不同的学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同的课型也应运而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中的识字教学、古诗词(文学)教学、阅读教学和综合活动课、数学学科中的概念课和解题中的一题多解、科学中的实验班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变枯燥为生动,变简单为多样,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词;在阅读教学中,在分工明确的互助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新课改的迷茫中,我们慢慢找到了航标灯。虽然是在春风,但我们脚下有许多荆棘。在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认真学习韩兴娥等名师的先进经验,将学到的先进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瘦后增;在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上,我们将迈出坚实的步伐,勇敢坚强。
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