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简介
2英文参考ex B2[中国针灸大辞典]
3.概述夹脊穴是经络外的怪穴:1。背部脊柱两侧的穴位;2.论语中记载的夹脊穴。
4背脊两侧穴位夹脊穴是指背脊两侧的穴位[1]。《黄帝内经·苏静·苗文·伦茨》:“数脊侠骨从项,按之如痛。荆棘旁,三蹲立。”杨尚山注:“脊柱有二十一个椎骨。若以双手侠骨棘推之,痛则足太阳络,两边输则痛三次。”华佗传:“有因脚有病而不能行走的人...艾灸后痊愈。艾灸置脊柱上下一寸,端直匀调如绳。”也就是说脊柱旁边0.5寸就是穴位【1】。现代很多书都认同这个说法[1]。即从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每节椎骨的下棘突开0.5寸,左右34点[1]。又称华佗点、华佗夹脊、陀脊、侧脊[1]。还有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以下0.5 ~ 1寸的48个穴位(见针灸,上海中医学院)[1]。
4.1标准定位夹脊在背部和腰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时,在后正中旁开0.5寸,17穴位于一侧。
其取穴位于脊柱区,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旁0.5寸,一侧17穴[2]。
4.2取穴患者俯卧或俯卧,取穴在脊柱棘突间两侧0.5寸,后正中旁。
其取穴位于脊柱区,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旁0.5寸,一侧17穴[2]。
4.3穴位解剖学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和深肌层(竖脊肌、横棘肌)。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有内侧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的背侧支或分支。
4.4功能调节脏腹的功能。
4.5适应症: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所有慢性病和中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2]。
适应症比较广,包括心肺及上肢疾病的上胸穴,胃肠疾病的下胸位,腰腹及下肢疾病的腰穴。
4.6针刺0.30±0.5寸,或梅花针叩击;艾灸可以接受。
一般斜刺0.5 ~ 1.0寸[2]。
4.7研究进展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经证实,夹脊穴可以治疗相应的内脏疾病。现代研究认为夹脊穴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故用于治疗一些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的疾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头晕、四肢冰凉、偏瘫、多汗;④中风(中脉);⑤红斑性肢痛症;6高血压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机制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来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5夹脊穴夹脊穴夹脊穴类比经典图翼中记载的夹脊穴是子午外奇穴的名称(EXB2)[2]。见《黄帝内经》《内经》《迷思论》《华佗传》等。根据华佗定律,后人把华佗命名为嘉吉[2]。
类比佛经图翼: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一千个女儿的翅膀》里说:霍乱治好了,病人就趴着,手伸着,手肘尖用绳子横拉,脊髓两边相距一寸半。”指示如下表所示:
夹脊穴适应症表(中医字典中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