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保责任,达到国家节能降耗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是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理念的根本改变。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不断被人们所认识,不仅是雾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的结果,可能是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一条新路,即抛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概念,没有常规的定义。低碳经济还涉及广泛的工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但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燃煤水电的5-10倍,部分地区风力发电价格高于燃煤水电;氢能作为二次能源,离提取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消耗大量粮油作物为代价发展生物燃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从全球范围来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仅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65,438+00%,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未来40年、60年和65,438+000年耗尽。因此,“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在“碳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和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式)过渡的未来几十年,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低碳就是节能,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基础上的经济。

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摆脱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捷消费”嗜好。“方便”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者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观。很多便捷的消费方式都在不经意间浪费着巨大的能量。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70%的用电量用于冰柜,而敞开式冰柜的用电量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以此计算,一家中型超市的开放式冷柜,一年多消耗4%左右。8万千瓦时,相当于消耗约19吨标准煤,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消耗约19万升清洁水。上海约有800家大中型超市和6000家超市便利店。如果大中型超市广泛使用玻璃门冷柜,顾客一年可节约约45210000度电,相当于节约约1。8万吨标准煤,减排约4。五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第二个重要途径是,以“相关节能环保意识”摆脱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人们多年来一直享受的最典型的爱好之一。要让戒掉这种爱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让公众明白“限塑”的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只是一种“一维”的环境科学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种“相关”的节能环保意识。根据中国科技部发布的《国家节能减排手册》中的计算,全国减少塑料袋10%,可节约生产塑料袋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65,438+0,000吨二氧化碳。相关的环保意识不仅可以引导公众理解“限塑是省油节能”,还可以引导公众认识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和供水的用电量),认识到改变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第三个重要途径是,以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摆脱“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端大排量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超过82%,大排量多功能跑车SUV同比增长48%。8%。相比之下,很多发达国家都愿意用小型车和小排量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并不反对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适度使用私家车。日本的私家车普及率为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私家车一般一年行驶3000到5000公里,而上海的私家车一般一年行驶1。8万公里。国内民众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已经成为炫耀性消费生活的爱好。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前,一两百辆私家车接送孩子,把周围的路都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片面地将“现代生活方式”的含义理解为“享受电气化和自动化提供的更多便利”,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电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距离或者几层楼的楼梯都是由机动车和电梯驱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以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摄入越来越多的畜禽肉、油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然而,城市中的一些减肥群体更喜欢在消耗电力的人工环境中消耗体重,如空调健身房和电动跑步机,环境成本是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第四个重要途径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即低碳水化合物,主要侧重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目前,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是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是“南稻北稻”的饮食结构。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来看还会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好处。但由于目前民众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无法马上改变。因此,低碳饮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相信随着人们普遍意识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要实现节能降耗的大战略,人们可能要靠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该看到,这种“细微之处”不仅仅是制造、建筑等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中浪费的能源和碳排放量似乎很少。一旦用很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额。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和普及,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转化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进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的主导,包括制定长期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通过减税、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明确方向,自觉跟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的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随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中国才有现实基础和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