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六次扩张后的大战略有多狂妄无知?
65438年至0937年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黄金十年的建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面对中日实力的悬殊,中国没有被征服,反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说明中华民族现代化后所能凝聚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其实日本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大陆梦”。这个梦想几百年来代代相传,几乎沉淀成一种文化心理。从4世纪到20世纪的一千年间,日本用暴力手段向亚洲大陆扩张了6次,格局基本是套路,就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然后跃入中国。
第一次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日本入侵新罗,建立“日本之家”对抗高句丽。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家被迫向日本进贡。第二次是隋炀帝二十年。为了恢复那仁的权力,日本向新罗派遣了65,438+0,000人的军队。第三次,打架就散开了。663年8月,日本借朝鲜战争留军,日本海军在白村河与唐朝、新罗海军决战。日军战败后,派遣使节学习大唐制度。这一仗让日本老实了整整一千年。
第四次更出名。一千年后的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的丰臣秀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吞中国,遭到了中朝联军的抵抗。公元1597年,11年,日本海军在暴露光束海战中战败。
第五次是清末,已经实现初步工业化的日本再次染指朝鲜局势,随后爆发了甲午战争。第六次当然是1937之前的侵华战争。
纵观日本历史发展,对外侵略,尤其是企图征服中国和控制东亚,一直是基本战略。正面是官方的军队,侧面是民间的武士和浪人,就像元明时期在中国沿海烧杀抢掠的海贼。亚洲大陆只有一次主动进攻日本,那就是忽必烈汗的元征服日本期间。其实忽必烈很有见地。从日本与唐朝争夺朝鲜主导权,不愿回到附庸关系来看,日本也不是省油的灯,迟早会给亚洲大陆带来伤害。
与其闹大,不如主动出击,尽快解决。忽必烈两次征服日本,都遭遇海上大风浪。但这种攻击还是有震慑作用的,日本200多年来都不敢主动打。
近代以来,日本的历史观念、价值观和社会运行体系保持稳定。从1592到1945,日本在东亚的历次战争,如“日寇叛乱”、“甲午战争”、“侵华战争”背后的思想和观念,都是以丰臣秀吉为背景,承袭明治天皇,并在昭和时代展开,形成了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一贯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切断战争之间联系的想法,不符合日本人自己在历史上的说法和做法。
在丰臣秀吉的宏伟计划中,除了朝鲜、明朝和那曼,甚至遥远的印度也被纳入他的征服范围。具体计划的第一步是“率军直入朝鲜,横扫明朝四百多个州的疆域”。中国打下后,他打算把中国分给下属。为什么这些国家又主要集中在东亚?这和他当时的“世界观”有关。
原来,中世纪的日本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即日本、中国和印度。日本虽然在别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但很快就推出了逆向思维,即“神国观”,试图让人承认日本也是一个可以自律的世界,是其他世界无法比拟的。
尽管丰臣秀吉被明朝打败,但在许多日本政治家和学者的思想深处,丰臣秀吉式扩张的幻想从未停止过代代相传。1823年,斋藤信元内阁制定了府内混乱的秘密政策,提出“天下当知皇国之县”。各民族的君主都是皇帝的臣民,这一切都是从吞并中国开始的。".
甲午战争后,日本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征服中国积蓄力量。几十年来,琉球和朝鲜人民被日本奴役。生存危机的沉重阴影随即直扑我国。但实际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拥有天然海洋国家的所有优势。日本不是向英国学习,而是决心建立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而不是成为一个富强的、受全世界尊敬的贸易大国。真的很蠢,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