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畸形的审美现象?
最近,一项对2560人的社会调查显示,对于整形手术8。6%的人持“支持”态度,37。6%的人反对。另外,46。4%的人是“中立”,7。3%的人“不清楚”。可见人们对如何看待整容的认识并不一致。对整形手术的态度,体现的是审美观念和对美的理解。哲学家卢梭说,自然之美在于差异和个性。人为什么漂亮?就外貌而言,也是基于差异和个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对同一个“东施效颦”的嘲讽和模仿。作为大自然的伟大创造,人类的审美追求应该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现在所谓的“美容整形”,往往是用一种固定僵化的模式,用千人千面来“塑造”“人造美女”,背离了尊重自然的传统观念,抹杀了人的外貌和个性。
人类真正的美是一种风度和气质,是其个体生命的呈现。王安石描写王昭君的诗说“不能从意义的本源来画”。也就是说,女人的美本质上不是她的五官,而是她精神品格的生动呈现,渗透和表现在她的手势和言语表情中,所以“画是不可能的。”这种“画不出来”的“美”,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风度气质。人类的美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身心和谐的基础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精神内涵被特别强调和凸显,从而孕育和凸显了“美”的诗意。“巧笑,美目盼幸福”,这是《诗经·硕人》中描写的“美人”,一个大美人,庄姜夫人。这种美,风情万种,寓意无穷。是不是可以用任何尺度来衡量,可以和任何“手术台上的美女”相提并论?
传统文化主导的审美观念,强调的是“神”,而不是“形”。“画美人的脸,美而不悦;孟本之眼大而不惧,国君已死。”(《淮南子》卷十六)“邢俊者”是主宰形象的精神,没有精神的“美”是没有生命的。而现在的消费文化,在审美上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精神,用机械的、模块化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美”(比如整容中使用的所谓“三庭五眼”标准)。这不再是“以貌取人”,而是“以数取人”:用抽象的维度来判断和塑造人的形象。
目前,很多专业领域存在“重形轻神”、“以貌取人”的畸形竞争取向,很多年轻人的审美追求被逼进了“为美而冒险”的误区。这些整容医疗事故无疑是令人痛心的社会悲剧。因此,要在大众文化环境中做好青少年审美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使青少年在辩证认识身心、自然与技术、人格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珍惜美,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具有健康美好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