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身器材的智能化,我们还需要私教吗?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健身时佩戴可以监测心率、步速等数据的智能手表。一些创业公司也开始推出智能家居健身系统,用智能健身设备和在线直播取代传统健身房。

其实很多人都尝试过在家健身,只是对照视频教程做自己的动作而已。这些智能健身器材有什么区别?

旧金山健身设备初创公司Tonal今年推出了一款家庭健身系统,主要由一个可以挂在墙上的屏幕和一个产生电磁力的手柄组成,没有常见的杠铃、哑铃等健身设备。

与传统健身器材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使用调性系统进行力量训练时,拉动的是算法控制的电磁阻力,而不是金属板和弹簧提供的物理重量。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和训练的数据调整阻力。

大屏是供用户选择不同的健身课程,定制健身教练一对一的视频指导。但是,这套系统的价格并不比传统健身房便宜。一套零售价2995美元,安装费250美元。如果你想订阅私人教练,每月价格是49美元。

然而,越来越多的硅谷创业公司参与其中。例如,一家名为Mirror的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健身设备,看起来像一面试衣镜。其实就是通过大屏幕进行不同健身课程的互动教学。

另一家初创公司Peloton推出了一款售价近4000美元的跑步机,通过32英寸的屏幕和逼真的音效来模拟真实的健身房效果。

此外,Peloton还鼓励用户在健身时通过设备上的麦克风和摄像头进行社交。目前Peloton的估值已经超过40亿美元,预计明年上市。

纵观这些智能健身初创企业,都是采用销售智能健身硬件,订阅健身课程的商业模式。虽然这些设备的价格都比较高,但是硅谷这股创业潮的兴起,说明确实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对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但又因为没有教练的指导和监督而缺乏在家锻炼动力的用户来说,这些智能健身系统正好满足了需求。

虽然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并不流行,但是健身app早就过时了。现在,健身产品Keep除了提供健身教程,也开始推出专注于家庭场景的KeepKit跑步机。

智能家居健身硬件开发商Move It也推出了各种传感器的健身设备,包括弹力带、腹肌、俯卧撑和跳绳,可以识别40多种健身动作和动作频率。去年,Move It获得了小米的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健身用户规模接近10万,而传统健身房会员不到900万。而健身器材在国内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智能健身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不过,除了主打家庭场景的健身系统,一些线下健身房也开始推出类似的智能健身器材。比如智能健身房灯光猪圈,通过智能手环和手机控制各种健身器材。广猪圈健身创始人王峰认为,到2020年,智能健身房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健身房,约占38%。

这些依托可穿戴设备和互联网的健身模式真的能取代传统健身房吗?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