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大汉服上厕所不方便。古人是怎么解决的?
除了汉服圈内部的派系争斗和相互冲突,很多人对于汉服还有一个争论点:汉服好看,但是太不方便了。如何在其中工作?
其实今天我们在街上看到了各种小姐穿的汉服,都是古代王公贵族穿的。除了这种不利于行动的“优雅”汉服,还有一种“尘土飞扬”的汉服风格——短打。
如果你喜欢汉服,又担心穿汉服不方便,可以试试这种属于平民的汉服款式。可以直接穿上,冲到劳动第一线。
短打看起来像什么?
彩旗是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棕”、“棕”(也读作“shù hè”)。
起初,short brown最初指的是用粗麻布或动物毛发编织而成的外套,后来扩展到普通人的工作服和休闲服(通常分为上衣和裤子)。
因为古代穿短打的都是平头百姓,这种衣服的造型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墓葬壁画等地方,所以今天只能从戏曲、电影中了解到这种服装。
在各种关于水浒的剧中,宋武的套装是“彩旗”。
宋武的“皮肤”甚至帮他打败了西门庆!
不信?我们来分析一下。
话说宋武径直来到狮子楼,他身披彩旗,而西门庆则是一袭大褂。
宋武来这里杀人,所以穿短打,西门庆来吃饭,他是土豪,所以穿大衣。
这个细节给两人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宋武因为身披短打而身手敏捷,而西门庆则被反绑双手,再加上长年放荡造成的身体虚荣心。虽然他也是一个实践者,但他很快就落后了。
最后,西门庆被宋武踢到楼下,被砍下了头。
显然,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宋武的彩旗服装更占优势!
国剧中的彩旗也能体现出汉服的造型之美,身材之舒展,武艺之普及,情节之紧凑。
比如行走,这是武打演员的基本功之一,通常表现的是武打演员轻装潜入的情况,常用于侦察、检查、夜行、奇袭或冲锋等特定场合。
走路需要敏捷,节奏明快,轻盈稳定,所以短打是标准着装。
侠客的“标准制服”
舞台上的“短裤”也常被称为“紧身衣”,爱看武侠小说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名词很熟悉。
以金庸作品为代表的港台武侠影视剧走红后,侠客们也有了自己的“皮肤”。因为没有先例,所以武人的服饰基本沿用了戏曲的设定,做了少许改动。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香港邵氏影业1969拍摄的武侠片《独臂刀王》,其中王宇饰演的独臂刀王方刚就是一个短打。
电影中男主角被设定为绝世剑客,而且他真的会武功,所以这身打扮不仅不会给人很低的感觉,反而显得格外英气。
张彻导演的暴力武侠片赢得了姜大卫和狄龙的喜爱,狄龙饰演的宋武和姜大卫饰演的燕青也深受喜爱。荡寇志有精彩的武打场面,尤其是在姜大卫附近的荡寇志。因为是在小说中,江大卫是穿着紧身短打来展示他的功夫的。
在影片中,史文恭还先后与林冲和卢俊义演对手戏。作为同门弟子,他们的招式基本相同。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即使在今天,也是很过瘾的。三个人的衣服都是彩旗,挺括利落,卢俊义的扮演者哲朗坦巴甚至露出了一只胳膊,看起来十分硬朗。
而如果不穿短打,而是日常的长袍大袖,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张彻的暴力美学。
于是,历史悠久的“彩旗”从普通人的专属服装,变成了舞台上的武侠服装,自然也就成了侠客们的“标配制服”。
短打的演变
“短打”作为一种平民服饰,原本侧重于服装的简约。但随着这种服饰进入戏曲、武侠影视领域,其“力”也在逐渐提升,以至于现在汉服界在谈论的所谓“短剧”,与古代的“布朗”大相径庭。
早期的“短打”各方面都很像港台武侠片里的造型,可以说这个时候很像古代。
不久之后,“真短打”演变成了“汉服短打”。它的翻领样式越来越多样化,颜色也不再是亚麻和毛毡的黑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但它短外套、窄袖子的根本特征不能变,否则就不再是短打了。
随着戏剧和武术的没落,彩旗在人们视野中的“曝光率”也在下降。
主要原因如下:
彩旗的样子不好看。由于彩旗的便利性和日常生活性,商家一度非常热衷于将其换成家居服出售。但由于这种服装是古代普通人为了工作方便而开发的,在审美上没有太多考虑,销量也不好。
而且话剧和武侠剧也更注重“彩旗”的实用性,在“审美”上的转化也是聊胜于无。
因此,“短打”在日益追求美的现代生活中逐渐被遗忘和淘汰。
汉服日报,短打该不该推广?
如今的汉服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扮演皇帝、皇后、将军等。最不济也得是锦衣卫,代表普通人的“彩旗”自然不受欢迎。
再加上有很多汉服党的爱好和cosplay如出一辙,单纯追求“好看又耐看”,而不是“还原造型”,所以不会有“彩旗”的生存空间。
然而,“彩旗”遇到的困难并非我国独有。
东亚国家保留的民族服饰,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大多只保留了“礼服”的造型,即只能在重大场合穿的服饰,平民服饰也消失了。
追求传统服饰之美是没错,但毕竟古代老百姓普遍穿的是不那么好看的“短打”。而且短打证明了汉人除了反对诗词之外还有一种尚武精神,这种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在汉服圈里,有真正喜欢汉服的人,但也有很多撕X的人,只是停留在美好的“秀”上,表面的自我表现,自我感动。
汉服要日常化,彩旗也要在审美的前提下改进、普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