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经典语录
[作者:余转贴自:余在线发布时间:2005-11-19 11:35:49点击量:817]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到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卑微的宝藏》时的震撼。他认为,一个人在镜子前突然发现自己的第一根白发,比莎士比亚的决斗、下毒、暗杀包含的悲剧更多。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起初我深感怀疑,但想了两天,终于明白这是真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第一根白发,谁也避免不了。所以这个悲剧看起来很小很真实,简直就是一场漫长而缓慢的战斗。决斗、下毒、暗杀都只是偶然事件,能迅速致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一条长长的逻辑线,生命的任何一段都与之相连。
——《关于年龄》
●任何人都不应该回避和掩盖一些最简单自然的生活话题,比如年龄。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与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老少的目光,生死交织相比,都变得肤浅了。北雁在歌唱,老皇帝和老乞丐一起听到了;寒山扫墓,但长辈的眼泪和晚辈的眼泪,分量不同。
——《关于年龄》
●人类爱赞美赞美的初恋就是初恋,但是在那个说自己是少年或者年轻人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是谁,怎么完成一个一生的情感选择?所以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人类明知故犯却毫不犹豫的赞美,赞美不准确必然导致的两相滥用;在这种赞美和谩骂中,人会逐渐成熟,认识各种异性,到了中年,最终找到那个“唯一”的模样。但这种发现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背负着无法卸下的沉重包袱,甚至连准确的发现也往往无法实现。既然实现不了,就不要太在意发现。就连“唯一”也只能淡然处之,说再见。这里的场景,只要能心平气和的表达出来,就已经是对人类的嘲讽了。
——《关于年龄》
我不赞成过分赞美青春,而是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充满陷阱的时代。人生会遇到陷阱,但青春时期的陷阱最多,最大,也最危险。
——《关于年龄》
●老人赞美青春,大多着眼于青春的无限可能。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到了具体的个人身上,往往是一条窄路。如果你错误地选择了一种可能性,你就会失去其他的可能性。虽然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不断重新选择,但是一个真实的人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太多重新选择的自由。“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到处都在发生,但大多数失足看起来并不像失足。
——《关于年龄》
●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基本是在青年时期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年轻人总是被鼓励去争取成功,而所谓的成功却总是打上排外和自私的烙印。结果他们脸颊上没有皱纹,却在道德上挖了隐形的黑洞。
——《关于年龄》
●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学家,他们赞美青年推动社会的活力。但这里明显存在一个二律背反:对象越强,越需要鼓励年轻人去处理,而他们只是年轻,无法用真正的坚持去调解。
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有没有观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便说说社会,有没有了解过人民的简单需求?他们骄傲地炫耀自己的文化,有没有想过文化最初的使命?把学生的历史使命放在他的肩上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一边鼓励他们,一边给他们施压,他们只会变成一堆扭曲的身体和尖锐的声音,这是我们很久以前在文革初期看到的。
——《关于年龄》
青春的常态是什么?我觉得一切都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的。年轻人应该知道,在我们出生之前,世界已经存在了无数年,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很幸运能够在郑脚下建造一些东西。如果你努力几年,实际上你会从脚下生根发芽,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这也会将你单薄的生命与人类相连。你应该会对这种联系感到惊喜。想象一个区区五英尺,连接到几千年前,连接到几千里之外。正是这种联系,让你欣赏崇高,关心壮丽,体验多元。突然变脸,断了这些联系,乱加批判,怎么可能值得?这种谦和安全的生态,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青春生命浪费,让年轻人像年轻人一样快乐的生活成为可能。
——《关于年龄》
●中年是青春的延伸,也是青春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自立的自信,能够随意处理各种问题。
——《关于年龄》
●中年人当家的经历,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对父母、兄弟、老师的某种依赖,这种依赖总是萦绕在你的青春里;对于领导和组织来说,看似更亲近,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点;所以,你尝到了人生中真正的孤独,前所未有的脆弱,前所未有的坚强。这样一来,多元体验的青年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关于年龄》
人到中年一旦有了当家作主的经历,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是多么可笑。负责这么大一个摊子,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在出现新的问题。除了敏锐细致地观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每一个症结,没有谈论和玩弄概念的余地。这时候的生活变得很飘渺,除了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想不起什么规矩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好的生活状态,范围很大,弹性很大。
——《关于年龄》
中年人的坚持,已经从观点上升到人格,人格无以言表。他们头上好像没意见。他们知道,只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以兼容并包,相互依存,都可以一一转化为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面前,大量的对抗消失了,早些年的对手也找不到了。昨日之敌没有太多仇恨,更多的是照顾各个年龄段的人。请不要小看“在乎”这个词。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有关。
——《关于年龄》
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自己的心。这比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失态危害更大。中年人失心疯的主要特征是忘了年龄。一会儿希望别人像年轻人一样关心我,一会儿希望别人像老人一样尊重我。过了中年他总是两头活,拒绝在自己这个年纪安定下来。
——《关于年龄》
●在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是附体的、荒诞的,只要中年人不是荒诞的,事情就不会坏。我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谬,而中年人最大的荒谬就是忘记自己是中年人。
——《关于年龄》
老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代...
中年太实际,太忙,整体不是一首诗,很难理解;青春常常被诗化,但青春的诗过于激情,缺乏意境。按照我的标准,没有意境的诗是不好的。
只是到了老年,生命的沉重使命卸下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明白了,红尘迁远了,周围安静的环境和逐渐放缓的生活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和归纳性的轻微和谐,诗的意境出现了。
——《关于年龄》
一般情况下,晚年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无功利地重新面对自然,总是带着回忆漫步在原野,这些都是诗歌和文学的特点。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者已经不写诗了,但是他们以诗的形式活着。看着热闹的市场,看着晚辈来来往往,看着院子里的花凋零,看着春草青青,思绪时断时续,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真的虚幻。
——《关于年龄》
●老年人的年龄还具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人,用不当的宠溺,毁了老人的年龄,但毕竟老人中还有冷静睿智的人,默默的执着着年龄赋予的淡然尊严。
——《关于年龄》
●年龄不应该用得太多,因为年龄自然不公平,无可辩驳。但是一旦用了就有发霉的时代霸权,不用怕。不知道哪里银发一闪,突然出现一个能制服他们的高神。硝烟散去,只留下高神的微笑在天空中若隐若现,而此时的世界早已明了。一双即将与世界握手的手,让我看到了一种诗意的神圣。
——《关于年龄》
●不管中青年人的世界有多艰难,他们往往需要一些老手的帮助。平时不容易看到。一旦有事,会及时延长,然后抢救完马上消失。龙会看到头但看不到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岁月的坚硬沉淀在隐性的柔软中,能让后人顿悟片刻,如与天人相遇。老年的魅力,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也要偶尔流露一下。不赶,不逼,不赶,就让它们成为生活的写意,淡如厚重,仿佛什么都没有。
——《关于年龄》
●什么季节看什么风景,什么季节赏什么花,是完整的,自然的。如果你故意打乱它,你会破坏两端的条件和味道。“暖冬”和“寒春”不是正常的天文现象。
——《关于年龄》
●人们在拒绝了没完没了的道德说教后,曾狂热地呼吁真实性,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当现实中展示的画面过于阴森、严峻时,人们转而呼唤道德之光,以为艺术的目的是抑恶扬善。其实对这两方面的了解太有限了。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理的追求(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和对善恶的判断(让伦理和法律来完成这个任务),达到足以鸟瞰并包容两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生活品味。
——《论艺术创作》
●中国的古画,无论是萧瑟贫瘠的河流和山中艰辛的跋涉,还是春天的飞鸟和悬崖上的雄鹰,只要是代代相传,都会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生活交响曲。
——《论艺术创作》
●历史也可以用人体生化来治疗。把人类早期称为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源地称为人类文化的摇篮,起初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地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可以观察到个体的生活史。所以,历史一旦经过生化处理,就会变得生机勃勃,便于人们观察。视历史为生命,无论是人生观还是历史观,都是超验的、艺术的。
——《论艺术创作》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很容易带来吸引人的神秘感。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大多来自于这种自然与生命的初次相遇。时代的发展已经大大淡化了这种神秘感,但只要自然与生命真正对立,这种神秘感就会再次出现。自然的奥秘用不完,生命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用不完。所以,神秘感是抹不掉的。
——《论艺术创作》
●如果每一种知识的提升都是以生命的凋零为代价,那么世俗知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负担,那么再过一千年,人类岂不是会被自己的精神成果淹没?如果精神和肉体总是矛盾的,深度和青春总是遥不可及的,知识和游戏总是对立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关心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的自我完善呢?
——《文化之旅·序》
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这让生活保持着生生不息的乐趣。当有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解释清楚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无聊。生活会变成简单的轨迹,平淡的重复。
——《洞庭一角》
●长江的过程也像人的一生。在最初阶段,它总是充满了奇迹和险峻。在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年,如何才能平稳而现实?
——《狼山脚下》
人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生活文明程度不同。住在五楼的人完全不用批评三楼的水平低,更不用说你在不在五楼了。
——《书海》
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互动,漂泊欲望与回归意识相辅相成。这种情况,跨越国界,越来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让人咂舌。
——《乡关在哪里》
●人生之路,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我自己也是天生的,由此开始的生活就是让自己去和各种异己打交道。处理的结果可能是失去自己,也可能是让自己重新回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山居笔记·导言》
无论你将来有多重要,总有一天会逃离热闹,独自骑行,只想与山川相遇。如果你走得很远,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人,就像一个樵夫,一个路人,出现在你和山川流水之间。短短几个字就让你大惊失色,引你终生奋斗。但是,上天是不能容忍这样的完美的,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你也会失去大半辈子。
——《关于友谊》
●正常状态下做一个普通人,才是最美味的人生。
——《灯下回复》
●不要只在生活中添加。在人际交往中,要经常减肥排毒,这样才容易走未来的路。
——《灯下回复》
●虽然人生的过程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总是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活。个体生命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会构成巨大的力量,让生命中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整体价值。
——《昨日收藏》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与其投身于一项大事业,不如把人生当成一个事业,不如把人生当成一个故事,听一个好故事。我们一定会开始写作,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叫做“收集生命的游戏”。让今天收集昨天,让明天收集今天。在一片一片的收藏中,原来的碎片连成一条长线,原来的池子连成一条大河,大河就不再有酸败干涸的危险。
——《昨日收藏》
●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人珍惜自己的每一步,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改正,让生命相互灌溉,相互滋养。
——《昨日收藏》
●优秀之所以杰出,是因为难得。如果我们把自己和稀有联系起来,难道我们不会冒险吗?既然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那就不要轻视世俗的岁月和平凡岁月的顺序。不要孤注一掷,不要信誓旦旦,不要祈求奇迹,不要幻想,只是一天一天慢慢负责任地走,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上。这样才会有平时的味道和境界。珠穆朗玛峰顶太冷了,已经无所谓了。天下第一境界,在平原山川之间。秋风起,芦苇白,渔舟远,炊烟斜。人生有起点,也有终点。
——《昨日收藏》
●有的人把生命局限在互相刺探,互相猜度,互相迷失,有的人把生命释放在茫茫大地。
——《流浪的本义》
●就人生而言,要做到山水平衡。水边给人欢乐,山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无常,而山让我们了解常恒。水边让我们享受远离长辈怀抱的旅行的刺激,群山让我们体验回到祖先家园的悠长厚重的滋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中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仁者乐山》
●平均、中庸,* * *的贫穷和极权主义下的相互贬低,培养了普罗大众对优秀形象的非凡关注和警惕。这种心理习惯在本世纪经历了漫长的“大一统”和“大锅饭”之后,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公理,所以必然会延伸到新时代。几乎每一个改革探索者都被嫉妒骚扰过,成功的就更不用说了。人们很容易对眼前的一切产生不信任,并在他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机会主义的秘密。
——《关于嫉妒》
●文明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土壤里的历史挑出来,拉伸出来,窥探祖先的真相。那么,考古就是回归家园,就是探索家园。实地探访故里,往往会有岁月的叹息和说不出的失落,让无数游子想退;在地底下探访故乡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整个地方都弥漫着历史的诗意和想象的快感。
——《乡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