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 Tok明星直播的护肤品可信吗?

明星和头部主播各有所长,以后会互相学习,互相融合。

一些商家把明星浮躁等同于商品来助推行业泡沫,却归咎于泡沫本身。

一个成功的直播需要四个要素:主播、用户、商品、剧本。每个元素都能召唤出一个场景,对商家来说很有意义。

目前平台和MCN在四要素上还有很大的帮助空间,但最差的还是“剧本”,这也是明星直播从商秀到货场的关键。

明星和头部主播各有所长,以后会互相学习,互相融合。

一些商家把明星浮躁等同于商品来助推行业泡沫,却归咎于泡沫本身。

一个成功的直播需要四个要素:主播、用户、商品、剧本。每个元素都能召唤出一个场景,对商家来说很有意义。

"

文字字数| 5807字

预计时间| 8分钟

最近名人直播频频翻车,小沈阳、叶一茜、财经作家吴晓波被某商家举报带货效果不好,大量观众没有转化为购买。为此,小沈阳和叶一茜还退还了入坑费。

情绪化的商家甚至说:“现在请明星直播,简直就是诈骗。”于是,在直播电商的趋势下,对明星直播商品的质疑甚嚣尘上。那么,真相是什么?

明星带货的趋势

目前我们关注的直播电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台孵化的头部主播,如李佳琪、维雅、辛巴等二是空降平台的明星、名人,比如淘宝直播的刘涛,Tik Tok的罗永浩。

两种类型都有天然的长板和短板:

头部主播擅长带货,但其IP以直播间为主,缺乏内容支撑,必然导致“艺术性”。有人说李佳琪越来越像一个艺术家,而维娅越来越像一个商人。这显然是一个错误。

让我们来看看李佳琪和维娅将在2020年参加的综艺节目。Viya只是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它的活动正在摧毁李佳琪。

当然,你可能会质疑辛巴不是“艺人”,但其实他在Aauto faster早就有针对下沉市场的节目,早就是“明星”了。

表1:2020年至今维娅和李佳琪综艺汇总。

(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明星有IP,内容丰富,但缺乏带货的技巧。这里的投放技巧不仅仅是基于人定的销售技巧,还包括召集流量、供应链管理、剧本策划的能力。大部分翻车事故都是因为缺少上述要素。

未来,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两者都会弥补短板。缺乏人格魅力的头部主播,抱着贪玩心态进入直播间的明星,都会受到市场规则的惩罚,而被考验的人会脱颖而出。

那时候明星就是主播,主播也是明星。其实两者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互联网世界从流量到变现的逻辑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明星带货的趋势毋庸置疑。

目前孵化头部主播是长期投资,但空降明星可以立竿见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淘宝和Tik Tok不遗余力地引进明星主播。

这种玩法是对的,错的是一些不理智的商家把明星主播等同于商品,用买量的思路做直播电商。

言下之意,我花了这么贵的坑费,给了主播这么高的提成。不是很有效吗?正是这些浮躁导致了泡沫的产生,而这类商家作为泡沫的制造者,抱怨的是泡沫本身。是不是很有意思?

Tik Tok和淘宝等平台有自己的策略,它们并不是在追逐泡沫。看看刘涛、于震等明星交出的成绩单,明星带货的逻辑绝对成立。不能因为班里有几个差生就推断教育是个伪命题?

明星带货的几种效应

与其抱怨泡沫,不如分析一下明星尖子生在直播电商的考场上做对了什么。

我在《直播电商的生态江湖》一文中说过,一个成功的电商直播需要四个要素:

第一,人设置合适的主播,搭配风格;二是直播平台上的私域流量用户;第三,优秀的产品;第四个是合理的、促进交易的剧本,让基于人的设计连接用户和产品的过程流畅自然。

在这里,我们可能把“成功”的标准定得太高了。其实并不是四个要素都具备,电商直播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

(现场场景矩阵带货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场景1:下沉代言广告

在这种场景下,工厂化的白牌找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明星主播来代言,效果就是发出一个信号,我们的品牌不是山寨的,是可以交广告费的。

这个时候看直播的用户可能不是明星的粉丝,也可能不会当场购买,但是他们知道明星的影响力。商家支付的坑费相当于“投名状”,让明星的影响力得到品牌的背书,让用户产生信任感。

很多年前,我陪家人去了一个四线城市,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买了一条新牛仔裤。从直辖市空降下来,真的不习惯在专卖店屈指可数的环境里购物。

终于看到一家比较大的店,就进去选了一家。感觉质量还可以,就是下不了决心。

这时候店员默默飘到我身边,指着店里一个三线明星的广告牌,自信地说:“XX是我们的代言人,我们是央视上的品牌。”

你在什么名单上并不重要。如果能请得起名人当代音箱,应该不是厂白牌,所以穆老师乖乖掏钱。

场景二:卖花车的摊位。

在这种场景下,产品并不优秀,多为厂白品牌或品牌尾货,但明星的直播却把粉丝拉了进来,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粉丝购买。

当然,粉丝也不全是脑残粉。购买的原因是廉价的产品和明星的影响力,认为粉丝可以找到福利的方式来完成“摆摊卖”。

对于一个商家来说,在囤货清库存的场景下,更适合使用这种模式。当然,也有一些工厂打着品牌倾销的旗号出货(如众所周知的“江南皮具厂倒闭,清库存”等)。),但用户不是小白,这种场景不可能反复发生。

在这里,明星带货意义重大,甚至难以替代。明星有很强的用户号召力,通过让利让低价变得合理,可以形成爆款购买,限制了囤货的时间窗口。

如果不是这样,品牌长期在店内放“折扣浮动”,对品牌调性的损害可想而知。况且用尾货做一轮宣传不是很划算吗?

没错,但这种情况下,产品没有质量核心,关键看价格优势。交易在某种程度上是随机的。大量认为自己被直播明星“坑”了的商家就是这种情况。平时卖不动自己的货。我在直播上没有过价格优势,明星的嘴也从来没开过。我怎样才能成功?

场景三:品牌商业秀

这一幕,产品质量过硬,明星直播间也有粉丝。即使不走低价路线,似乎也应该能促成大量交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缺乏促进购买的剧本,明星们充当了人体广告牌,做了一场商业秀。这种场景更像是一种营销,可以种草,但未必能形成购买闭环。

吴晓波直播翻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按理说,吴晓波作为财经作家,长期调研国内企业,做“国货新品推广人”是可行的;

其次,吴晓波的基础粉丝数量也相当可观。此外,随着淘宝直播、新浪微博平台的最大曝光以及吴晓波自己的890公司的线下上线,用户流量水平也得到了解决(UV达到237.6万,最高在线4.4万);

第三,吴晓波亲自参与挑选产品,自己实地调研,商家上门讲解,每个产品都说是TOP3的子行业。但是结果被推翻了,销售数据并不好。据说只卖了十五罐奶粉。

在反思文章《十五个罐头》中,吴晓波将问题归纳为两部分:自己的表现和选择产品的逻辑。先说产品的选择。最终直播的26个品牌中,三分之一首次尝试直播,四分之一确实全网投放。6款产品直播价格超过2000元。

吴老师觉得产品贵。事实上,刘涛带了一个3980元的按摩椅,杨颖带了一个6800元的美容仪...这些都很受欢迎。吴老师的失败在于卖的产品在用户心中没有“价格锚”。不管你说什么,人家都不会觉得便宜。

在这种产品选择的逻辑下,不可能写出一个急于出货的剧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先生自身的表现是次要因素。你能想象一群粉丝因为吴老师的拼命喝酒而冲动下单,奖励国货2000元吗?

但从品牌曝光度来看,有几家商家是不亏的,尤其是“十五罐”奶粉品牌。但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和明星的合作范围不应该是短暂的在直播间,而应该延续到后续的持续曝光。比如live cut可以再次推广,或者可以绑定明星和品牌的关系。吴老师写的这个《十五罐》就是一个很好的二次曝光。

场景四:品牌商业秀+货场

在这种场景下,主播因为剧本优秀,自然把用户和产品联系起来,不仅推广了产品,自然也促进了出货。这就是商家所期待的效果,声量与交付,质量与效率的结合。

来自中国内地的演员于震,人称“特工专业户”,形象粗犷豪迈。在5月17的首秀直播中,于震尝试了五个品类,主要是食品和饮料,但有两个酒类产品成为销量冠军,约占销售额的60%。

6月,于震开始聚焦酒类领域,很多直播间的主题都是#你有故事我有酒#。于是,于震的个人设计开始深入人心。

第二场酒的特卖达到600万,接下来几场的数据也保持在一定水平,与巅峰时期出道的一大批明星主播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于震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明星中,、陈、、等人有稳定维持甚至更高的趋势(图2),无一例外都有好剧本。当我们关注到脚本层面,就会发现这个逻辑会反过来拷问人,拷问用户,拷问产品。

设置什么样的人群,拉动什么样的用户,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只有这样,直播间卖货的“故事”才能成立。所以大部分成功的货星应该都是垂直玩家。

比如曹颖主要卖美容护理、生鲜、日用品;胡海泉主要卖家电、生鲜、美容护理;陈以美容护肤为主...每一个明星主播都是基于剧本的“主题店”。反过来说,明星的“无限货”本来就是行业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