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行业的疫情后重建,如何在双循环下鱼与花兼得?
“双循环”火了。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扩大内需,发展“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才能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一颗时代的尘埃,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作为水产品、花卉等受季节、物流影响较大的保鲜行业,在疫情期间受到重创。农产品海鲜不能及时运出去,花卉水产品也不像蔬菜水果一样是刚需,疫情下市场需求萎缩。......
这是很多传统行业的缩影,也是“双循环”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鲜行业的互联网化一直是个大问题。
在互联网电商发展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对生鲜产品的进一步尝试。原因是早期供应链和冷链物流技术不成熟,而中国幅员辽阔,如何完成损耗可控的配送是个大问题。
这块硬骨头,12年前,小小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郭毅。专门生产有机食品的乐康和脱脱公社试图积极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货物难以保鲜,加上当时物流不完善,最终还是失败了。
然而,生鲜行业一直被巨头们铭记。
目前国内生鲜市场整体规模近5万亿,而生鲜电商规模近6543.8+0000亿。线上渗透率不高,只有2%左右,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与3C、服装等成熟行业相比增速也非常缓慢。从这一点来看,它有着巨大的行业参与者发挥空间。
进入者众多,各大互联网巨头都有自己的布局,但似乎仍然没有摆脱低速增长的束缚。以盒马鲜生为例,2018只开了20家店。
传统生鲜行业有自己的供应链。以鲜花为例,传统的鲜花供应链至少要经过四个渠道:花农生产鲜花,运输到交易市场或买家田间收花,再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批发商,才能到达城市和花店。
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交易时间长,导致花损严重;花很贵,但是质量很难保证。根据艾瑞的统计,每层的批发商要涨价15%-20%,而花店的零售环节至少要涨价60%。一旦链条中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供应链都会受阻,无法运转。
这个供应链在疫情下断裂了。因为运输问题,农民种的花不能送到批发商那里。更何况,即使是送批发商,传统线下花店的需求也因为人在家里被孤立而萎缩了。
大量农产品被困在产地,消费者获取商品的难度和成本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一个破局者,把消费者依然存在的需求和农民连接起来,重新点燃内需引擎。
科技的真正力量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互联网直播开创花卉销售新局面
对于云南的花农来说,情人节是一个增长点。但像疫情一样的“黑天鹅”事件,让一切都变得不确定。2月13日,情人节前一天,JD.COM接到云南昆明、楚雄、玉溪多个花卉种植基地的紧急求助,涉及3000亩花田,45个品种3000万枝玫瑰滞销。
花期不等人。JD.COM随即启动了“救花”支农行动,推动花卉产业从线下向线上突破。一方面,京东物流快速部署供应链和冷链配置,解决鲜花从地里出来再运出去的问题;另一方面,JD.COM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花卉基地快速进京开店。两天后,滞销的鲜花于2月15日在北京上架。同时,针对鲜花生命周期短的特点,京西开展了“鲜花助农”专项营销活动,直播600余场。尤其是京西直播,成为了这次“花救行动”中一个重要的实时播放窗口。通过视频讲解和直播小麦连线,直观地为消费者呈现了鲜花的真实滞销场景,直播迅速带货打开了鲜花市场。
疫情期间,直播助农为滞销花卉打开了新局面,为日常花卉消费开辟了增量市场,是JD.COM为农民提供的“长久之计”。
花卉市场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节日、庆典主要赠送的礼品花,一部分是主要用于日常消费的生活花。在中国市场,前者是主流,鲜花在非节假日被“冷落”,从业者也面临着旱涝不均。据荷兰花卉协会统计,在日本、美国等对花卉没有特别偏好的发达国家,日常消费占花卉市场的30%-40%;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中心,中国的日常花卉消费仅占5%。
在买花这件事上,有一个巨大的日常鲜花消费蓝海。JD.COM正在“唤醒”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建立消费意识。
对于下沉的新兴市场,人均鲜花消费明显低于一二线城市。JD.COM通过有针对性的商品和市场重建,释放新兴市场的花卉消费能力。在京西和JD.COM,通过产业带直播省略中间环节,对花类给予重磅资源和流量支持,撬动供给侧降低成本,提高备货效率。9月8日,在JD.COM 9.9超级秒杀节云南花卉产业带直播中,消费者“走进”花田,比日常价格低50%的JD.COM秒杀价,极大地激发了花卉的消费潜力。这一天并不是特别的节日送花高峰,但消费者当天购买了20万朵鲜花,其中70%来自下沉的新兴市场。
对于那些一二线城市的白领来说,JD.COM在挖掘原有的节日消费需求之外,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日常鲜花消费增量市场。8月底,JD.COM PLUS会员推出鲜花特权,为超过15万会员提供每月30元的优惠,9.9元即可享受每月19.9元的定制鲜花。以半杯咖啡的价格,培养这群接触过鲜花的优质消费者,形成鲜花的日常消费习惯。
“卖数码鱼”刺激工业消费新趋势
事实上,不仅是鲜花等非必需消费,水产品等对冷链要求更高、消费需求更刚性的品类,也正在被数字化手段重塑和升级。
渔业今年不景气。即使它有助于农业直播,渔民的困难仍然历历在目:最近,一名渔民走进JD.COM直播卖货。相比直播间其他品类的火爆订单,部分消费者不愿意为鱼买单,评论区充斥着“无良商家,这个时候卖鱼安全吗?”......愤愤不平的渔民擦了擦眼泪,解释说“都是通过安全检查才卖给大家的。然而,一些消费者拒绝购买。无奈之下,渔夫竟然在镜头前生吃鱼“以证清白”。
“我们感受到了渔民的无奈!JD.COM新鲜海鲜和水产品业务负责人李小飞感叹道。JD.COM注意到了直播,并立即联系渔民将今年捕获的鱼打包。
“考虑到还有很多渔民和他一样困难,当晚JD.COM生鲜决定面向整个水产行业,推出承销20万吨国产水产品的计划,以此聚合京东。COM的全平台资源和全渠道能力,帮助渔民摆脱困境,同时让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李小飞说。
20万吨不是个小数目。根据粮农组织的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海产品消费量预计为36公斤,JD.COM承担的量相当于550万人一年的用水量。
JD.COM生鲜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因为今年以来,JD.COM生鲜通过产品创新开发、电商运营指导、营销资源倾斜等多维度措施,成功帮助海南、福建、广东等水产品主产区走出滞销困境,创造了诸多成功案例。
以海南水产龙头企业向太渔业为例,JD.COM生鲜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用户需求,将大量冷冻罗非鱼产品开发成酸菜鱼、水煮鱼等新型方便食品产品。即使在疫情期间,罗非鱼系列产品在向太的销售额也增长了65,438+000%以上。
JD.COM如何做生鲜电商?
对于生鲜行业来说,JD.COM的优势毋庸置疑。
京东作为一家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和服务企业。COM近年来积累的智能供应链服务能力,尤其是冷链物流的不断完善,为生鲜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依托在JD.COM构建的一体化电商物流体系,通过京东物流自建的干线和支线运输网络以及社会化冷链协同网络,生鲜食品可以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
早在2018、12,京东物流就推出了冷链仓,以分布式的方式提供点对点的固定班次冷链运输服务,满足多批次、小批量车辆商家的冷链运输需求。这种模式非常适合鲜花、水产等生鲜商家。而且JD.COM自主研发的智能温度监控平台,可以实现全程可视化追溯,以及温控冷链车的“零断链”、“零腐烂”,让鲜花、水产品“新鲜”送达,解决生鲜电商一直存在的痛点问题。
JD.COM在销售和品牌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有很多生鲜企业、种植户、农民没有接触过网,不知道怎么玩电商。JD.COM为他们提供电商运营指导和电商直播培训。依托全渠道销售方式,JD.COM让鲜花、水产品等生鲜产品在电商平台和线下生鲜超市线上有售;针对生鲜产品缺乏大品牌背书的情况,JD.COM利用线上线下全矩阵营销资源,推动各地区生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升级。
在当前双周期经济战略政策下,以JD.COM为代表的零售平台正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供应链两方面的优势,通过智能供应链升级传统生鲜行业,减少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促进增量消费市场。
在行业的冲击下,一二线市场的消费需求与产地对接,让花农、渔民增加销量,创收增收,也让一二线城市的居民享受到了货源产品实惠的产地价格。
依靠JD。COM强大的冷链网络和供应链整合,疫情之下,JD.COM平台上的线上花卉水产商家受到的负面影响远小于传统线下从业者。而这场疫情也让包括花卉、水产在内的生鲜行业对供应链效率和产业数字化的需求达成了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互联网internet plus)的意义在于在线上打通数字渠道,让数据和网络为人服务,以人为本,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
在将技术落地、为行业赋能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面临各种现实问题,包括资源的调动、供需两端新渠道的切换、用户教育的成本等。但这些成本有利于减少疫情带来的高额损失,这也是疫情显著加快智能供应链推广的原因。
在这样的双循环时代,京东。COM的做法增加了另一层意义。通过建立新的渠道,创造新的供需链接,本质上是在创造一个增量市场,拉动内需——以前因为麻烦而不经常买花的人发现,他们每天的花消费可以是愉快而简单的,以前花在水产品上的钱少的消费者也有了几盘新鲜的鱼摆上了餐桌。
内循环从来不意味着在一只固定的股票上零和战斗,而是可以通过科技力量推动,扩大优势,开辟广阔的新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JD.COM和其他科技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啃最难啃的骨头”也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