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大的,你应该给小的让路。”二胎父母还在用这种育儿方式吗?

一大早,我收到了朋友郁秀发来的求助短信。

郁秀最近刚生下鲍尔。她说她打算生鲍尔之前和大宝沟通过,大宝也表示可以接受。但是鲍尔真的来了之后,大宝的行为开始反常。

看到弟弟用奶瓶,5岁的大宝也吵着要用奶瓶。爸爸只好赶紧给女儿买了一个超大号的奶瓶。

本来可以一个人睡的大宝,晚上不肯离开妈妈,一定要和妈妈一起睡。“因为我哥睡我妈。”

原来我活泼外向的女儿好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喜欢笑,但爱发脾气。出了事就哭,说:“我讨厌我哥。”

郁秀很无助,问我该怎么办。

我为爱经历二娃之战。有两个孩子和三个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多,热闹多,多了一个话题:父母如何平衡对多孩子的爱?

在我生下鲍尔之前,别人的母亲这样跟我谈起她们的孩子:

“我哥哥很热心。不管姐姐怎么欺负他,我一定要给姐姐留个好东西。”

“两个孩子之间肯定会有争执和矛盾。父母虽然一样爱孩子,但是真的偏心。”

“我一不小心,大宝就会偷偷捏鲍晓。”

“我姐写作业的时候,我哥不懂事。以前她乱涂乱画,我姐扇她耳光。你说呢?”

……

为什么大宝加一个弟弟或妹妹就会有各种“反常”的行为?主要原因如下:

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成长情况也不会完全一样。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都会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他渴望适应自己特殊处境的结果。”换句话说,客观的成长情境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动机,促使他们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里第一个孩子的成长情况大多是这样的:大家都被宠了一段时间,已经习惯了成为家庭的中心。当第二个孩子到来时,他被迫适应另一个新的环境。有些家庭,大宝对这种强迫性毫无准备,反应会相对更强烈。即使是提前知道家里会有新成员的大宝,当他真正面对和自己一起享受父母关爱的二宝时,还是很困扰。

另一方面,鲍尔是一个在父母工作一段时间并积累了抚养大宝的经验后受到欢迎的孩子。这个时候,父母就不再着急了。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平和乐观的,他们能把这种积极的情绪传递给鲍尔。与大宝相比,鲍尔的性格会更加平和。

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不会偏心,但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一个孩子的偏爱。”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或者比较可爱,父母很难不表现出自己更喜欢这个孩子。这种偏好对另一个孩子的影响很大,甚至让另一个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孩子很敏感。如果他推测父母会偏爱弟弟妹妹,他会观察父母的言行,尽力寻找证据。一旦他发现父母偏袒他的证据,比如母亲对妹妹温柔,对他认真,他大概就无法平静地接受这种情况。这也就不难理解,有些孩子会故意找父母的麻烦,反抗父母,表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行为来寻求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能早点察觉到大宝的异常行为并做出调整,让大宝知道父母的关心,让他的“地位”稳如泰山,那么他大概就能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适应新的情况,并相应成长。

中国式调侃的危害就是大人们觉得这是个玩笑,如果好玩,娃娃们怎么会当真,当真后的回应真的很搞笑。对于家里有弟弟妹妹的孩子,身边的亲戚朋友难免会调侃他:“爸爸妈妈有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或者:“你看你弟弟(妹妹)多可爱啊,比你小时候可爱多了。”.....诸如此类,大宝当时已经处于被新生儿“驱逐出家庭最喜欢的宝座”的极度焦虑中。被这么戏弄,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冲垮了,各种悲观情绪和不良行为爆发了。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

所以,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父母需要智慧来平衡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当或任其发展,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兄弟姐妹竞争障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孩子在兄弟姐妹出生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情绪障碍、竞争或嫉妒。他们通常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几个月开始。竞争或嫉妒表现为与同胞争夺父母的关注和爱,严重者明显敌视同胞,肢体残缺。

而情绪障碍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退化,丧失以前学过的技能,倾向于幼稚,模仿宝宝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出现与父母对立、冲突的行为。

父母对孩子之间关系处理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两个极端:被忽视的孩子和被宠坏的孩子。被忽视的孩子一生都在努力争取父母的关注,寻找归属感;被宠坏的孩子都在努力适应社会,甚至因为适应不了社会而被淘汰,寻找价值感。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老师表示,这两类孩子最有可能成为影视剧中的反派角色。他举例说: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吵架、讨爱很正常,不必太在意。他们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理解兄弟情,会“对晚辈谦卑”。

简·纳尔逊在《积极的纪律》中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孩子拖延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改变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观念。

我看过一篇文章,回忆了童年时父母是如何平衡对两姐妹的爱,引导她们理解兄弟情的。在留言部分,一位网友表示,如果她父母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她和妹妹的关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冷漠。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从竞争走向合作,提高自我人格发展呢?

打算生二胎前告诉孩子,让他有心理准备。

最好是在环境改变之前让孩子做好准备。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家长效能训练》中说:

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

家长需要换位思考,切换到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突然被家庭周围的中心“边缘化”和忽视,真的很不好受。所以,家长不要在迎来新生儿的喜悦中忽视大宝的感受,同时也要严肃告知所有家庭成员,不要随意拿二胎宝宝逗大宝,人为制造对比和竞争。

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平等的,不仅要说,还要做。如果有人用不恰当的话调侃大宝,家长需要马上纠正,表明自己和大宝是站在同一战线的。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只要不触碰安全底线,就不要对大宝说:“你是哥哥(姐姐),就应该让着哥哥(姐姐)。”那样的话。这种“应该”会把孩子固定在家庭中与秩序相对应的某种被安排好的成长情境中,对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构建非常不利。

统一战线,同样的育儿方法

父母应采用双方同意的育儿方法,营造合作的家庭氛围。用言语和行动让大宝知道,多一个哥哥姐姐不是分享父母的爱,而是多一个人爱他。

在正面管教中,建议家长把它作为鼓励孩子的工具,也就是专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我认为这对于平衡二胎家庭中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鲍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所以他有点忽视大宝。和大宝制造特别亲密的时间,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粘合剂。这个特殊的时间可以是爸爸和大宝之间的电影,也可以是妈妈和大宝在图书馆的亲子阅读...最需要的是用心和大宝商量,选择一件他期望和你一起做的事情,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时候,大宝特别能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同时也提醒你,这个宝宝也需要你的关注和爱。

台湾清华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周玉茹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引导大宝和鲍尔和谐相处,让他们学会合作。这种合作意识可以说是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友爱,大的方面是成年后社会参与和贡献的萌芽成长。

只有合作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彼此的平等。例如,当妈妈怀孕时,大宝帮助准备新宝宝的到来,甚至参与鲍尔的命名,学习帮助照顾他。

有一次我在喂我姐,我哥说要喂她。我当时就想,试试也不一定是坏事。我把养活妹妹的事交给了弟弟。然后我发现哥哥小心翼翼的喂妹妹,妹妹吃的很开心。两个孩子和睦相处,哥哥获得母亲的赏识,很满足。

这种合作会让大宝获得价值感。他忙着照顾弟弟妹妹,没时间找“麻烦”,不是吗?

感激遇见两个因为我没来的孩子,我把上面的话打出来,把下周末和大宝的特别时光记录在我的日程表上,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