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近日,东南大学教授凯利的一段经历引发网友热议。由于台风山竹的影响,凯利先生预定的航班取消了。为了不耽误学生上第一节课,他从广州打车700多公里到长沙机场。几经周折,他终于回到南京,赶上了第二天的课。网友称赞他是“中国好老师”。据了解,他已经坚持28年没有转过本科。这种固执和坚持,表现了人们强烈的责任感,对教育和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9月10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领导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寄予厚望,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为人师表,要坚持教书育人,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决心,要淡泊名利”。有的老师一生备课,有的老师一生奉献三尺讲台,有的老师在学生危难时挺身而出,有的老师不顾困难,矢志征服新知新学,都是因为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谁就爱孩子。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只有拥有善良之心、感动之心、育人之心、以情感人之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能用善良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自信,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用爱去培养、激励、传播爱,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人生、新人的重任,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大爱、有美德、有大情的人。?
教育是一项“以慈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从从教30余年,照亮大山深处孩子们梦想的智,到危急时刻停车救学生却再也没有醒来的;从76岁仍不愿待在家里,想通过发挥光和热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引导的王润田,到从“不想待”变成“不想走”的90后女教师颜,正是这些老师用善良描绘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底色。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一个仁慈的老师,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现实中,有些老师把学生分为三年级、六年级、九年级,区别对待,把师生关系变成“花钱上学,花钱教书”的关系,甚至有些大学老师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这一切都是教师应有的善良和品德的丧失。?
当然,提倡仁爱并不意味着否定严师。教育风格可以千差万别,但爱是永恒的主题。在严与爱相结合的前提下,以理会理,以情动人,更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当然,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让更多的老师有一颗关爱的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比如在广大教师和全社会中,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和人间大爱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成长,成为学生喜欢和敬仰的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老师心地善良,把桃李满天下、春暖花开视为荣耀,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强视为幸福,让我们不期而遇地遇到更多的好老师。这既是个人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延伸阅读:另外两个优秀的作文材料
我们心中的生命密码。
只要是真正美的,就会受到千千成千上万人的喜爱,这种喜爱会成为文化创作的巨大动力。
中秋节期间,我应文明对话论坛的邀请,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持了一场主题为“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来自巴基斯坦的年轻外交官Mariam Saeed女士给传统节日下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定义。她说,节日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对艺术追求的终极表达。
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让我眼前一亮。我余音绕梁,这句话在我脑海里萦绕了好几天。
我们生于60年代,长在革命年代。小时候,日历板上标红的节日,除了春节,都是和革命有关的。即使是春节,那个时代也提倡“过一个革命的春节”。我仍然记得我父亲在元旦的早晨背着工具去上班。
那是一个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中秋节的时候,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得到了一块月饼。小孩子舍不得马上吃,晚上和朋友一起看月亮才会吃。月饼的馅料多为五仁。我邻居的阿姨会烤月饼。将面团放入刻有图案的木制模具中,一簇簇美丽的金银花图案就出来了。民间木工的手艺之美,在大街小巷*和口号的旋律中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心灵
年年中秋,年年月圆。中秋节,连同月饼和团圆,是我记忆中深深的褶痕。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京都大学学习。说起来,中国大多数重要的节日,比如新年、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都是在唐朝传入日本的。然而,中秋节很特别。虽然在唐代,很多人都喜欢在八月十五赏月,玩月亮,但它真正成为一个大节日是在五代到宋代。所以,不仅日本的宫廷节日里没有中秋节,绝大多数日本人也不庆祝中秋节,市面上也没有月饼。
有一年中秋节,我特别想吃一块月饼。突然听说神户中华街有月饼。于是我从京都到大阪,又从大阪到神户,好不容易终于买到了一盒月饼。当时京都大学有很多留学生。这盒月饼一个给主人,一个给西,最后只剩下一个。当家人站在楼上,把月饼切成一块一块分享,一起赏月的时候,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心中涌动的乡愁。盘子里的圆形月饼,蛋糕表面有简单的伏完图案。
什么是节日?汉字中的“节”有着深刻的思想含义。“节”的本义取自竹节。我们生活在时间流中,从纯粹的物理意义上来说,每一天、每一小时的长度都是一样的。然而,我们的生活需要切断这条时间之流。这个切割点就是节点。节日是为时间的无尽流动安排一个尺度,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赋予这个尺度意义。8月15日是每年十二个满月之一。但正是因为有了五仁或枣泥包裹、刻有金银花图案或万福图案的月饼,因为有了“海升月升,此时天边* * *美”和“愿人们长命百岁,从小到大的家庭聚会的回忆变得充满温馨祥和,成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美好和幸福。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是顺应民心的及时之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整个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一个我们投身于世界的时代,也是一个整个民族面对世界重新定位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历法的这一巨大变化极具象征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在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古老传统节日,被重新纳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领域,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之路。
转眼间,1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如何?一方面,我们习惯了逢年过节互相问候,主流媒体、商界、旅游界都试图在传统节日上做文章;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最依赖的农村日益萎缩。由于与城市现实生活关联度小,节日传统面临空心化的风险。如何维护节日民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在路径上,一定要以艺术为核心。
《孝经》说:“移风易俗,不擅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现。只要是真正美的,就会受到千千成千上万人的喜爱,这种喜爱会成为文化创作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艺术创造力的民族。一个小面团做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的月饼;一张薄薄的纸会被剪成各种漂亮的窗花。面对时代的变迁,只有充分发挥这种创造力,尊重人们的心、感情和意见,运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对传统节日艺术进行多元表达,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新的节日文化产品——它应该是一种赏心悦目、润物细无声、能唤起人们自发自觉的节日活动意识的产品。
是时候从头开始推陈出新了!
爸爸妈妈,就送到这里吧。
慈母手里的针线,老父亲怀里的橘子。寄子之情,古今皆然。
这个月,高校陆续开学,很多新父母送孩子去报到,自己背上最重的包。在现场拍摄的一组照片中,有肩扛编织袋、满脸通红的家长;有的家长单手骑自行车,腾出一只手搬箱子,堪比杂技;也有父母左右逢源,胸前背上大包小包的。这种争斗难免会给网友一个第一印象:穷传宗接代,父母,这沉重的负担,都是沉重的爱!
但也有人质疑:父母如此“甘为孺子牛”,会不会是溺爱?孩子都快成年了,为什么不让他们学会自立?
学校注册大多是孩子第一次离家旅行。父母觉得孩子还不成熟,或者不愿意分开,或者为了增强仪式感,想多陪孩子几天,再送孩子一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慈母手里的针线,老父亲怀里的橘子,送孩子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上大学往往不是简单的离别,而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节点。有个笑话说,上大学的孩子就像发射到太空的卫星。他们返回地面太难了,只能通过信号交流。而它发回的信号通常很简单——“爸爸,妈妈,该付生活费了。”还有就是父母在踏上回家的路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孩子,我们只有寒暑假才能见面。”可见上大学真的影响很大。家长借此机会有分量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孩子也要知道:父母这次要替我承担,应该是最后一次“成人礼”;从今天开始,你要学会自己承担生活的重担。在学习上,父母当然帮不上忙。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对得起学费。在生活中,不要沾染恶习,不要铺张浪费。如果你有业余时间工作学习,那是;至于以后找工作,不能指望“拼爹”,得脚踏实地,用真本事竞争。各种大大小小的感情都有,就算父母愿意帮一把,也要尽量拒绝:总是给父母添麻烦的都是什么英雄?
所谓成长,就是积累能力,培养志向的过程,让自己拥有优秀的品质来应对人生的经历。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合格的、大写的人。同学们,不要忘记曾经背负你们重担的人。请学习奋斗让自己变得强大,早日接过父母的行李,陪伴他们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