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圈子,玩家教。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大错小错,但是有期望的父母却容易分心,或者因为陷在情绪中而无法控制意识流下的情绪。因此,借助思维图这一工具,一方面可以将话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工具引导孩子在交谈过程中分析不同的语境和语义,这也算是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效提高了交谈的效率,对时间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在上一本书《收心,理解,与* * * *共同成长》中,我们用圆图介绍了如何与孩子交谈。新学期孩子感觉有哪些学习困难?
从亲子互动的角度,我们有机会走进孩子,了解他们。
从教育和知识的角度,我们论证了一种态度:困难只是一种存在。知道它在哪里,我们就能对付它,要么还击,要么逃跑。不去想有什么困难?就连应对方式也只能选择担惊受怕,等到战败的那一天。
在态度和习惯上,我们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不怕逃避。找到它并分析它总是更加困难。
后来有个心理老师把这幅图带进了四年级的班级,在四年级开学的时候作为作业完成了,并给班级群发了通知,告诉家长完成这幅图的目的。反馈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有超前意识考虑孩子能力和学业成长的家长不多。只要每天坚持思考,坚持阅读,坚持与我们互动,我们还是有机会在习惯培养和意识引导上超越其他孩子的。
坏消息是,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个作业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客观认识孩子的机会,而是人为地给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当孩子同意父母说的话时,把它们一个一个写下来。
孩子在思考学习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抽象地思考问题本身的分类和特点,也没有作业本身的意图。
我们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孩子学习困难的图片。
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只是选择几个代表。其实能写得这么全面的孩子,已经是班里比较优秀的孩子了。是否印证了那句话?知道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一位妈妈看完图说:孩子压力这么大。
老师说:看到家长有很多机会和孩子一起工作。
妈妈不明白。
老师说:如果孩子没有困难,你怎么会有机会和他在一起?你是怎么有机会和他讨论他的困难的?如何示范如何面对困难?成年人不难吗?成年人可以不用面对吗?
老师想表达的是,家庭传递的永远是一种态度,一种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的方式,而学校传递的是知识的嫁接和结构,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两者确实不同,不能互相替代。
孩子学习困难的圆图出来了,我们家长能做什么?
带孩子分类:知识点有哪些缺陷?有哪些方法论上的断裂?不熟悉的习惯有哪些?有哪些态度上的回避?兴趣上有哪些不足?视野有哪些狭窄?
承担父母能做的事,列出习惯培养清单,详细衡量行动标准。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个一个的改善习惯,完善细节。
通过展示态度,给孩子看什么是态度勇敢,什么是战略轻视,什么是重视战术。听说毛爷爷用这一招特别有精神和精髓,不分年龄和行业。况且用三国演义来管理企业也是旧闻了吧?
如果知识点不全,请尽快咨询老师或专业人士。多耽误一天,孩子的知识链接就没了。不要说勤奋可以弥补,只会越来越差。过去有证据。。。。
请教老师或专家后,请继续刷题,保持思维习惯,保持逻辑推理过程。家长要尽量用整体思维帮助孩子理解方法和技能的关系。
毕竟语文不是抄几个生词,你创造几个句型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数学也不是完成日常口算应用题就能融会贯通的。这需要举一反三的思考和探索。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至于缺乏兴趣,视野狭窄,请家长调动各种朋友圈资源,带孩子去了解不同的生活形态,不同的工作环境,看到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从早到晚体验付出与收入的比例,这不是孩子的职业体验馆,而是6岁前的朦胧认知。
就算找不到好的可识别的项目,免费削一天土豆,看看路边的烤土豆摊,能赚多少钱?教孩子计算投资的成本,销售的毛利,时间的自由,买家的表达和态度,也是一种逆向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过于虚幻的想法!
虽然网上有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做黄车的社会调查,不仅训练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印象管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还得出结论:资金投入的监管存在漏洞,享受公共资源背后的盈利模式依赖于广告。我们身边的父母那样成长可能太难了,但我们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在帮助父母突破。
好吧,关于学习困难的泡泡图,我们希望真正能给你的是思维的发展和看问题的不确定性。无限可能才是泡泡图的真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