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80%的二三线电视“零收视”吗?

现在很多二三线电视台已经是“零收视率”了!

据调查,很多二三线电视台已经面临没人看的窘境。有的会买一点点收视率,比如0.1%,为了更好看,但是无济于事,情况也不乐观。因为头部没有大剧,二三线成了“苦情剧”和“抗日剧”的集散地。花2-5万集买一部抗日剧再播是常有的事。

在接下来的趋势中,二线卫视黄金剧场的“第一网后台”将成为常态。对于这些频道来说,与其播出一些效果不明朗的首轮剧,不如找一些点击量好,性价比合适的网剧。三线卫视黄金剧场基本没有首轮剧上映,主要是多轮剧重播,不涉及“先网后台”模式。一方面,三线电视平台的受众特征普遍较高,与网剧的目标受众差异较大,观看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王献后台剧目的报价并不一定比一些经典多轮剧低,性价比也不合适。最后电视台失去了话语权,演变成了视频网站的播放器。

英雄老了,美女老了,总是让人难过,但事实是没办法改变的。

2017年,二三线电视台发不出工资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一线电视台零利润率也是意料之中。从陆续举办的秋季新投洽会来看,电视台不约而同的把重心放在了大剧上,而在2017,网络平台内容猛烈出击,广告明显分流的情况下,2018对于各大卫视来说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电视台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还是奄奄一息?

零收视现象的背后,是电视台已经发不出工资,负债经营。

因为收视率调查是抽样调查,所以样本量有限。对于一个节目来说,如果刚拍的样本没人看,就体现在收视率值上,也就是收视率为零。需要注意的是,某个节目的收视率为零,并不代表调查区域内没有观众收看该节目。偶尔的零收视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一个节目,一段时间经常出现零收视,或者收视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这种“低”的趋势一定要引起重视。

但是长期收视率低,广告业务举步维艰,没有办法产生多元化的收入。停发工资、停发工资、借工资、向政府借钱的情况也开始出现。以前总是媒体帮农民工兄弟讨要工资。这一次,轮到电视台员工向电视台索要工资了。

一些电视台已经开始负债经营。就在去年,河北省的一个“救市”通知已经讲了。“全省有140家县级媒体。近几年营业收入下滑60%以上,负债经营占比90%以上。大多数编辑和广播设备需要升级。”这份通知显示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河北省的研究成果下降到这个地步,我们可以一窥全国其他省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河北省开了先例,2017全国范围内对主流媒体的资金支持也成为一种趋势。“传统媒体融合的窗口期是2020年。如果抓不住最后一根稻草,广电就成了全额拨款单位。”传媒大学校长胡似乎有点乐观。

三个原因导致零收视:广告资金流失,管理人才流失,管理体制僵化。

导致二三线电视台收视率为零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人、钱、权,但这三点似乎已经成为压垮现在二三线电视台的稻草,不进行新的换血改革只能止步。

一、广告资金的损失

电视台靠广告和赞助赚钱。电视是最强大的传播方式,而广告是需要让更多人看到发布的信息,所以电视是有实力企业的重要宣传平台。央视新闻联播后,广告是按秒计算的,确实很花钱,但也很有效果。

收视率是评价广告效果的重要标准。收视率越高,广告价值越高,电视台的收入也越高。这也符合扩大企业影响力的目的,所以企业更愿意花更多的钱在收视率高的节目上做广告。靠收视率赚钱,其实就是靠广告影响力赚钱。此外,赞助、冠名等方式也是广告的变形。

中国有句古话“一分钱一分货”。电视整体广告收入缩水,主要来自二三线电视台,如青海、内蒙古、海南。一个二线电视台的负责人曾经觉得,因为没钱买,所以没办法拿到好项目,而且钱越少,买好资源的途径越少。

哪个影视制作公司没有被电视台拖欠过项目资金?以前大家都不会担心电视台的还款能力,但这两年随着导演的频繁更替和广告收入的减少,影视公司肯定会更担心自己的钱袋子。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当电视台不能给资本一个好的视野时,资本就会选择残忍的离开。

2.人才外流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天赋!纵观电视圈,这几年电视人离职的新闻并不是什么重磅新闻。为什么?因为太多了。以前一流人才大多在电视台系统,因为政治垄断形成了强势平台,强势平台的光环会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在这里有职位,收入不错。现在连央视一线电视都留不住人才,更不用说二三线电视。

对于体制内的高端人才:第一,一旦电视台工资加灰色收入不如市场经济赚钱,自然出局。二是电视台广告收入萎缩,处境越来越艰难。在这个平台上,当除了钱少之外,实现权力和野心的难度更大的时候,自然就出局了。第三,当一个行业开始像小灵通、短信那样迅速衰落,以至于员工的收入和地位远低于其他行业时,自然要出局。

3.僵化的管理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电视台最多的国家,数量众多但并不精良。很多电视台靠“吃政府饭”勉强生存。据广电总局2010统计,全国共有4000家电视台,24000多个频道。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数字估计只是多了很多,有些镇电视台还没统计。

目前电视台只想留住人才,不在机制和体制上大刀阔斧的突破。最后只能变成培训学校,为社会资本输送人才,给别人做嫁衣。在“蜗居”体制内赚取资历和影响力,然后在体制外的市场实现积累的资历和影响力。这种由广电人才上演的“旋转门”已成套路。

全国省级卫视市场的博弈,说到底是媒体系统与系统的全方位对抗。这绝不是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包括顶层设计的竞争,还包括管理、运营、业务流程的竞争,以及由此形成的员工素质、效率等诸多细节的竞争。如果不能坚持“建立电视台”和“扶持全线”的策略,电视台的发展就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尤其是二三线电视台。

除了技术,电视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先的营销思维模式。电视人还停留在“观众思维”上。但问题是,谁是信息的单向“接收者”?一起看电视的“人群”是谁?

如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传播模式、终端消费模式都被新媒体解构和重新定义,电视人必须做出改变。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从节目创意、策划到制作、传播、消费,要学会像互联网一样以用户为导向,提高制作和服务水平。用户体验和用户中心应该是电视人的切入点和诉求点,而不是“官媒”和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心态,更不要以为了解收视数据就是了解市场真相。电视人应该放下架子,走到用户中间,用心感受他们的需求。

电视台会演变成视频网站的播放器,后台会成为主流。

电视剧“网前后台”的播出模式,被业界普遍认为是视频网站击败省级卫视的“关键”,也是省级卫视发展的“转折点”。但对于省级卫视来说,“先上线后台”的影响远不止是单纯的分流收视率,失去“大剧话语权”才是最大的危机。几年前,随着省级卫视的崛起,黄金剧场的“大剧话语权”一度在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之间传递。这一投放直接导致地面频道成为“苦情剧”和“抗日剧”的集散地,最好的剧都集中在一线卫视。

去年以来,大量剧目采用“先网后台”播出模式,导致省级卫视周播剧场“名不副实”,逐渐沦为“网络剧重播剧场”。今年,这一趋势依然清晰。北京卫视、安徽卫视周剧场的《青云志2》和《龙珠传奇》都采用了后台的方式。而且电视剧“网络后台”模式正在向黄金剧场和一线卫视蔓延。今年,第一个“网络后台”正义探索者出现了。次年的剧《赢天下》采用了时差的“第一网后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