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马拉松:营地教官初体验~
我知道只要开始写,留足时间,就一定能写完,因为我要写的素材太多了。但是,“开始写”本身就是一个门槛,“足够的时间”对我来说并不容易。
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先和宝宝用英语报了名,以此抹去自己的后路,让自己无法反悔;其次,从营地回来,在家躺了一整天,想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于是给自己定了一个10.6的目标。终于在下午4点,吃饱喝足睡足的时候,我终于开始了真正的写作马拉松挑战。
一般来说一个小时一万字,然后4点开始,9点结束。但我想到我要做晚饭,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回复消息,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限制:必须在下午11之前完成5万字的挑战。
因为刚从营地回来,重新入营是我要写的,所以第一个选的素材就是重新入营导师几天。
先说我自己这几天的感受。有一些感慨,有一些烦躁,有一些惊喜,也有一些平静。这些感受简单概括了我这些天作为营地教官的生活。
其次,我讲了这几天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新的体验”,是与以往不同的体验,值得我欣喜。我是一个很注重不同体验的人,就像在操场上散散步一样好玩。所以当我做一些新的事情时,我从来不会害怕什么——因为新的经历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收获。
第二个收获是我在莫亚身上感受到了底层思维模式的一致性,看到了莫亚对内心探索的追求,对积极意图的挖掘,对每一个来到莫亚的人的接纳,对纯粹教育的坚持。能够在一个陌生的机构里看到这些我熟悉并且一直在坚持的东西,我很开心。
第三个收获是我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我不能说这几天把营地带得有多好,但我绝对没有拖后腿。负责人给的评价是“我的状态一直很稳定,我的存在对她和团队本身都是一种支持。”非常感谢负责人的评价,这是对我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综合素质的认可。
第四个收获是对阵营更立体的了解。在此之前,对营地的了解仅限于报道、新闻和采访。这次经历,让我更加了解了营地,也更加了解了什么是营地,营地各方的利益,营地教官的招募与培训,来营地的家长的心态,来营地的孩子的期望,来营地的教官的追求等等。
第五个收获是做营地教官的技巧。很多技巧都来自酷营学院的营地教官课程,但很多都是在实战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带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心,爱和技巧。这些技巧有些可以整理出来作为营地教官的参考,有些可以用于其他社区运营,甚至是快车道课程。
第六个收获是训练时学习的两个工具,一个是意识轮,一个是4F反射法。其实这两个工具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有了更深的感受,发现了以前活动中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我很自大,我用老眼光看人,我没有勇气去主动解决问题,却怨天尤人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收获。
第七个收获是对“执行力”的新理解。很久没做了。我更多的是管理、统筹和“发号施令”,很少听从别人的指令。这一次,我又在感受如何执行了,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做过的标准化的事情很难完全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反思如何让管理者和执行者相互理解。
第八个收获是真实感受孩子的冲突,并努力解决。当我来到营地,我有一个目标。我想体验一下,当孩子吵闹,争吵,冲突,不服从管理时,他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并在爱和宽容的基础上解决。在这里,在带领孩子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爱和成就感。我自己也不喜欢孩子,这几天的相处让我有了喜欢孩子的理由。
第九个收获是我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朵朵组(我们组)的分数比其他五个组加起来还多,而且除了成绩好,我在这三天里都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和认可。有运气的成分,但我相信绝对不只是运气。我们永远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拥有的越多,给别人和团队的就越多。
第十个收获是认识了几个小伙伴,负责人小,咩咩都是很靠谱的人,面对不满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能力。皮皮是个很有趣的人,也很温柔。那天晚上他加班写明信片。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戳中我的痛处,最后的临别留言也很经典。还有赛赛,小雨,三三,乐乐,我们注定要再见。
另外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优点,比如积极主动,大方,不乱。而且,因为我比其他教官更了解这个行业和营地教官,所以我能秉持最起码的原则——对孩子的爱、接纳和包容——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个职业说起来不难,但说起来并不简单。做完容易,做好其实很难。如何招到合适的人做营地指导员,如何培养营地指导员,如何让有经验的指导员回到营地,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营地思考的问题。
另外,营地学员的复购率如何,再来的概率有多大?营地客人投诉率如何,主要投诉集中在哪里?营地里的孩子们的满意度如何,他们期待一个什么样的营地?这些关于课程、宣传、服务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扩张,急需统计和解决的问题。
在夏令营的几天里,我也在观察导师们。不同的导师确实有不同的风格,在营里的表现也不一样。
从DISC的角度来看,小可和Bae Bae应该是C导,踏实稳重,做事靠谱,老干部。
乐乐要以ID为主导,活泼有主见;三三、皮皮、赛赛、小宇大概都是S领,温柔细腻,给人安全感,但同时比赛的D会更高,小宇的I也会更高,所以表现出来的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再加上我是ISC,难怪咩咩说我们这期的导师都是不同风格的温柔。
导师的性格搭配也可以给以后导师的招聘提供一些参考。
另外,几天的营地生活也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陪孩子一上午,大概就能感受到孩子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有些孩子显然是在完全的爱和包容中长大的。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看不到任何竞争——我会保持安静,若无其事,需要我的时候随时可以代表球队站出来。这样的孩子真让人羡慕。
一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代表团队做了演讲和采访。当原本安排给她的机会被夺走时,我站在台下观察。我没有从她眼里看到任何愤怒或者烦躁,而是觉得“我们都是一个团队,不管是谁表现出来的,都是可以的”。这种氛围让我佩服。另一个小伙伴一直不说话的时候,她耐心的引导,鼓励,最后安抚,但是她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这些行为让我震惊。
也有孩子明显觉得家人对自己太过关注,会更加谨慎,更加在意输赢。对于他们来说,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是极其重要的,这代表着他们的优秀表现。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经验,慢慢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期待。肯定会有这一天的,虽然我一辈子和这些孩子没有联系,但我还是很期待这一天。
还有其他的孩子也很乐意做自己。虽然他们不爱拍照,在镜头前总是很难过,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们。他们真的很自由。我看过他们和父母在一起的视频,他们也是我镜头下的丧,但是没有人批评他们,而是允许他们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看新生代的孩子,总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他们任性,傲慢,他们没有束缚,没有纪律,但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这些追求自由的80后、90后终于为人父母了。他们像父母一样爱孩子,也像父母一样焦虑。他们还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和艺术班。但它们是不同的。他们知道自由只能被创造。他们给了孩子爱,也在学习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自由。
营地里还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我们接受每一个来摩亚的人,一个是生活影响生活。我是感性的,教练的底层逻辑和这两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听到这两句话我会有很深的感触。
接受所有人都不容易。你应该接受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你赞同的和你不赞同的。我不能说这里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生活影响生活,就像教练一样,也是生活与生活的互动——客户受到教练的影响,给他们能量。在营地也是如此:导师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影响了营员,营员通过导师自身的成长影响了导师。营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学习,也是生活影响生活的案例。
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是生活,生活之间的互动才是最值得去感受、去体验、去期待的。
(其实我还没写完,暂时就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