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班主任观的思考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尊师重道是一种社会美德,但有时难免会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我觉得传统文化中的师生观往往把尊重看成是单向的(即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而忽略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因为是单向的,对实行“尊重”的人只是一种礼貌,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对于“尊重”的对象,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少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学生永远学不会“尊重”的真正含义。所以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的意识,学会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意愿。春风弱柳,细雨润新苗。我认为:教育要从尊重开始,从用心开始!有时候,老师也要学会“蹲下和学生说话”,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我对“尊重”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俗话说:“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尊的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简单,自尊心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尊重和鼓励。当他们做出成绩时,他们希望别人能给予表扬和肯定;有错的时候,希望在愧疚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原谅。班主任是学生自尊和人格的直接保护者。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友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快乐成长。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一个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与他的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处于健康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安心接受教育。如果班主任采取专制、冰冷、高压的管理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紧张、焦虑、恐惧。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情绪健康发展的立场出发,还是从减少负面情绪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角度出发,班主任都应该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的、愉快的、相互信任的、亲密的情感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第三,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遗传素质、生活经历的差异,每个人都会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求、气质、性格、智力、特长都不一样。正所谓“人心不一,人各有脸。”我们不仅要理解学生的差异,还要尊重他们。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当成一种财富来珍惜,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承认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尽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