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上海位于长江以南。因此,上海的风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江海连接天津、人口密集、中外文化交融、地方杂居的城市,为原有的风俗增添了新的内容;上海海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或者这里。——是夜,所以也叫“年夜饭”。除夕夜的“除”字本来是要去掉的,所以除夕夜也叫“除年”。按照旧俗,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日,要祭祀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是小年。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腊月末,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农村要宰杀猪、羊,磨糯米粉,做各种小吃,腌制各种腊肉。此外,还会贴出年画。城里人常买水仙花、腊梅、天竺放在瓶子里,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桌上的菜一般都很丰盛。

晚上通宵熬夜。人们通常在家看电视节目,这被称为“守岁”。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为了确保市民的安全,市中心已经禁止燃放鞭炮,但人们以其他方式庆祝春节。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它充满了欢乐。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中国新年。第一天黎明,人们都盛装打扮,全家人给长辈拜年,同辈人互相拜年。长辈还会给孩子红包,祝贺孩子长高一岁。初一下午,初二初三,出去给亲戚朋友拜年。现在通讯发达,很多人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听筒里的声音和笑容会立即清晰地显示在电视显示屏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觉像和亲人朋友面对面说话一样亲切。

第四年的第四天,许多人买了活的新鲜鲤鱼来“接财神”。因为“鲤鱼”和“李”的读音相近,又因为活鲤鱼是从水里捞上来的,用丝绳套在红纸上,头尾翘起来像个大宝。初一至初五,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去庙里上香或逛庙会的人络绎不绝。

商号的商店从第一天到第三天不营业,这被称为“关店”。有的是关到第五年的第五天,这是员工一年中唯一休息的一天。第五天见财神,晚上吃财神的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一夜叫元宵。元宵节是一件大事。一般人们白天吃馄饨,晚上吃元宵,也叫汤圆。元宵节,老上海内外的几个闹市都搭起了高灯棚,各式各样的灯笼聚集在一起,十分壮观。黄浦江上的帆很多,有些船的桅杆上挂着灯。农村和田地里也到处挂灯,称为“望田灯”,也预示着庄稼丰收。“耍龙灯”是郊县,尤其是西郊和嘉定南巷一带热闹的节日表演。表演时,伴有十面锣鼓,有时几十个龙灯相约表演龙珠。

女人在元宵节要“走三座桥”。据说他们在月夜走三座桥,一年四季都能除百病。老上海里外,运河桥多,走过三座桥很容易。当时有很多人去小东门外散步看一看陆家石桥。

清明节

三月的清明节,人们借扫墓的机会去郊外踏青。

3月15日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的庙会异常红火。很多人喜欢看桃花,人流量大,热闹非凡。清乾隆李南星在《竹枝词》中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古禅关多集;海浪卷走了钟声,船过了龙华十八湾。”“龙华夜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3月23日拜天后生日,祈求天后保佑,沪上闽商望海上“益安澜”。当时天后宫的信众向天后宫供奉祭品,并邀请戏班演出。

长夏节

4月,在漫长的夏季节日期间,上海郊区的农民将小麦面粉和糖制成条状食物,称为麦蚕,人们吃它,据说可以避免“夏天”。长夏的嫩草头和米线炒成饼,称为“摊”,深受上海和浦东人的喜爱。糖李子、发酵酒、咸蛋等。也算是时令食品,称之为鲜,尝之为“三新”。

浴佛节

四月初八,洗佛节(释迦牟尼诞辰),寺庙会掸去佛像灰尘,念经。城内外的大庙都有盛大的庙会,如方浜路的静安寺、光复寺等。庙会期间,山门外的百货店会聚集在一起交换土特产。

端午节

梅正忙着过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或角黍,门上挂菖蒲、艾草、大蒜,寓意“辟邪”。中午喝雄黄酒。用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熏房。把雄黄擦在孩子的额头上,是用来祛湿、解毒、除口臭的,意为安全度过暑热,不被感染。时令食品有棕榈籽、批处理、黄鱼和大蒜。端午节最有趣的事情是看龙舟比赛。

观音的生日

6月19日,观音生日,佛寺里的香火又盛了起来,寺里聚集了许多信佛的人。

七巧慧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过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他们献上瓜果作为“七技会”吃适当的水果。

中秋节

七月十五日中秋节,寺内设道场,池中置“焰口”和莲花灯笼,称为“兰会所”。

地藏王的生日

7月30日,佛教传说是西藏国王的生日。在旧习俗中,在街道和花园里插满了香,点燃了蜡烛,这被称为“地灯”。

中秋节

七八月的中秋节是赏月的季节。人们出门看月色,称为“月上漫步”。很多老上海人喜欢去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看桥下荡漾的月影。“石梁夜月”是“上海八景”之一。中秋节到18日的汛期,很多人去东城看江湖,也有人去浙江海宁观潮。近年来,许多人观看了“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糯米粉加糖蒸重阳糕,高桥、嘉定、川沙做松饼,都是应景食品,菊花用来酿酒。人们喝了重阳酒的故事“这一天是爬山避灾的时候”,居民们又做出了爬山的举动。松江的玉山和豫园的大假山都成了攀登度假村。

菊花俱乐部

九月中旬,许多文人举行菊花聚会,欣赏关于菊花的诗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名菊,有盛开的,有高密度的,也有低密度的,还有瓷盆竹格的,都极有研究,互相争奇斗艳。

冬季至日节

在11月的冬季至日,冬季至日的前一天,旧习俗是磨米线和蒸花糕,做饭团,送给亲朋好友,就像过年一样。

释迦牟尼的道教日

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道学日,人们要煮“腊八粥”,尤其是在寺庙里。核桃、红枣、栗子、蚕豆角、芋头、镞、蔬菜用白米饭煮好供奉佛像,然后和尚们分着吃,送给谭跃(信佛的施主)。

送厨神

12月下旬,人们忙着送新年礼物。24日,我做了一个感谢灶团,把灶和酒、水果、饺子、元宝糖一起送上天。元宝糖是一种口香糖糖,意思是把灶神的嘴粘住,防止他玩世不恭。

上述习俗在上海郊区的一些农村仍然流行。在上海,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些已经逐渐被淘汰,有些则通过变迁得以传承。总之,上海的岁俗是不断变化的。比如除夕夜吃粽子,清明节吃绿粽子,端午节吃棕榈籽,中秋节品尝月饼,重阳节吃糕点,除夕夜在饺子里做年糕,仍然是江南民俗的特色。

由于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提出了20岁禁止燃放鞭炮的建议。由于燃放鞭炮容易引发火灾、伤害和污染环境,市公安局规定,内环路以内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近年来,在春节期间,许多家庭将春节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书籍。春节期间,许多市民改变了给亲戚送礼的习惯,用鲜花礼仪电报代替礼盒逐渐成为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