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代都市的多元化特征(上)

江南古城的建筑特色。

江南古城的建筑离不开水,所以依水而生,依水而建。轻巧别致,不落俗套。无论是民间建筑,还是政府引导下的建筑,都应该更多地考虑建筑与环境、房屋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水元素不仅是江南古城蜿蜒水流的陪衬,也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江南古城的建筑呈现出政治意志与自然人文的妥协与融合。首都和城市作为人文中心,以中轴线和中心为起点,其余的人民广场都在周围。建筑风格随着政治、经济、宗教、人文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政治权力与自然权力的博弈中,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今天看到的江南建筑,依然有这样的规律。

论国庆江南古城的特色。

苏州、杭州、南京、扬州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代表。国庆期间,笔者带着逛江南古建筑的多元化性格,逛了苏州、扬州、南京。

苏州水满为患,八门犹在。姑苏区覆盖苏州老城区,延伸至周边的木渎古镇、虎丘、寒山寺。明清以来,大街小巷的小桥还在,老居民还有苏城的遗风,吴语温润柔和。水陆交通保存至今。苏州园区和苏州新经济区虽然崛起了,但并没有影响到传统特色的老区街巷,两者相辅相成。有古风,又有新气象。

今天的扬州和历史上的隋唐时代不是一个层次的。现在的扬州瘦了很多。扬州依然随处可见寺庙建筑,甚至路中间还有石塔存在。扬州的水以天然水道和人工开凿的大运河为主,沿江的经济和建筑都带有浓厚的历史痕迹。瘦西湖和东关街古渡口、古桥、新桥、亭台楼阁,雅致而精密。受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扬州的建筑风格更多地反映了人们的意志力,而不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相反,在扬州人们感受到的是配有建筑的绿色植物造型。艺术和人文的积淀让扬州名气更大,其实风景一般。由于经济和交通重心的转移,扬州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南京的脉搏粗而稳。进入南京首先被宽阔的长江吸引,美丽的中山,起伏的远山。论地形和气势,南京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大而厚重。这是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宣武区和秦淮区能让人感受到历代建筑和人文的气息,鼓楼区则带来现代而生动的生活。至于宗教寺庙和水系对南京的影响,不再是主角的影响,而是南京的结构之一。

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现代意义上的江南大都市的性格,我觉得南京厚重,苏州温婉刚强,扬州清淡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