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干涸后罗布泊还能湿润多久?艾比湖的盐尘或盐灰有哪些危害?
天池是新疆的一张名片。如今,这张名片被80年后可能消失的传言所困扰。
尽管如此,与那些已经消失的湖泊相比,天池毕竟是幸运的。
近日,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的消息称,新疆湖泊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700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从280万公顷减少到654.38+0.48万公顷。60年来,新疆的湖泊和湿地已经“瘦”了将近一半。
为了证明这一点,去年底历时四年的“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及生物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已有243个湖泊消失;其中新疆有62个湖泊,占全国消失湖泊总数的1/4。
天池:80年后会消失吗?
从乌鲁木齐西行110公里,天池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东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山腰。隐藏在群山怀抱中的天池,是典型的天然高山湖泊,半月形水面***4.9平方公里。
然而,近年来,举世闻名的天池受到泥沙的侵蚀,湖面正在缩小。
调查表明,1971至2003年,天池遭受泥石流袭击,泥沙向湖中心推进了217米。从2003年到2006年,天池海岸线前进了54米,进沙退沙的情况使天池湖面连续多年萎缩了3.47%。到2007年,天池的深度从10年前的平均100米下降到80米。
专家据此预测,如果不进行治理,天池可能会在80年后消失。
同样被“消失”传闻困扰的还有乌鲁木齐重要水源地之一的柴窝堡湖。
去年,网上流传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柴窝堡湖预计到2013年变成盐湖。如果进入湖泊的水量继续减少,湖泊将在2020年消失。”
实际上,这个具体的倒计时年限来自于2002年相关部门派出的专家组所做的一份水质评估报告。
报道称,淡水湖的盐度在每升4克以下,当数值达到35以上时,可称为盐湖。随着柴窝堡湖淡水供应量的人为减少和蒸发,盐度会越来越高。
2010,10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在一份议案中指出,柴窝堡水源地已形成漏斗面积87.68平方公里,地下水位下降8米至12米,湖泊面积减少近6平方公里。
据地质专家分析,柴窝堡湖处于湖泊演化的晚期。目前湖水水位已接近湖盆底部。一旦靠近盆底,湖水会迅速萎缩消失。目前,柴窝堡湖正处于快速萎缩消失阶段。
艾比湖:下一个罗布泊?
沙泉子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火车站,距离艾比湖不到20公里。
虽然多年来采取了各种方法防沙固沙,但艾比湖的盐灰让这个站越来越“尘土飞扬”——堆积成山的盐灰即将越过院墙。
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20世纪50年代,艾比湖水域面积一度达到1.25平方公里。由于周边土地开发和工农业用水,艾比湖正以平均每年2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是自然干涸期的290倍。
“最严重的时候,湖泊面积一度萎缩到382平方公里。这两年比较好,政府引用博尔塔拉河供货。目前该湖已有近600平方公里。”艾比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说,如果不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艾比湖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这也是近年来媒体如此关注艾比湖的主要原因。
艾比湖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端,是新疆和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湿地特有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近年来,新发现了艾比湖白桦、艾比湖马鹿等濒危物种。同时也是鸟类从印度洋迁徙到西伯利亚,从中国内陆迁徙到中亚的通道。
但由于地处阿拉山口的下风处,艾比湖成为中国四大沙尘暴源地之一。
专家指出,艾比湖萎缩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速了这一盆地周边地区的盐碱化和荒漠化,恶化了生态,成为继罗布泊干涸后困扰新疆的第二大生态问题。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计算,小于0.02微米的盐尘粒的起尘量是相同风速下粉尘的16.7倍。据有关专家估算,每年大风从艾比湖湖底卷起的盐尘高达480万吨,落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天山北坡,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都受其影响。
目前,艾比湖周边已形成1500平方公里的沙漠带,并以每年39.8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而且由于浮尘天气增多,浮尘中颗粒钠盐含量高,周边县市居民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盐尘也加速了周围三座冰川的融化。当地人说:“艾比湖形成的盐漠碱尘,落在棉花上,死了,草枯萎了。连牛羊吃了沾了盐尘的草都拉肚子了。”
消失:比“瘦身”更可怕!
比缩水和“瘦身”更可怕的是直接消失。
“国家湖泊目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些湖泊已经消失和萎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看来,湖泊消失、萎缩、干涸是“令人痛心”的。
近50年来,全国消失湖泊243个,其中新疆消失湖泊62个,居首位;内蒙古紧随其后,消失59个;湖北排名第三,失踪55人;江苏排第四,缺11;江西和安徽排名第五,各有10消失。
对此,参与调查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说:“目前,新疆有湖泊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114个,面积约64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7.7%。几年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湖泊,但现在我们找不到了。”
这些消失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最知名的是罗布泊。
这里曾经是一片生命的绿洲,有成群的牛马,周围是绿色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流。直到20世纪50年代,湖上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罗布泊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而逐渐干涸,于1972年完全消失。
经过干旱的罗布泊,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的草本植物都死了,防沙治沙的卫士胡杨树也一块块地死去了。沙漠以每年3到5米的速度推进,罗布泊迅速与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成为一片不毛之地,从此被称为“死亡之海”。
面积为88平方公里的台特马湖也在1974附近消失。
新疆上世纪50年代,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52个,总面积9700平方公里。但到了70年代末,短短二三十年,罗布泊、玛纳斯湖、台特马湖等珍珠相继消失。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这些年来,不仅新疆的湖泊在萎缩,河流和地下水位也在不同程度下降。
2008年,有媒体报道,昌吉市地下水位下降14米,250米深井无法抽水。乌鲁木齐的地下水位也在以每年几十厘米的速度下降。奇台、吉木萨尔、阜康、吐哈盆地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下水战略储备迫在眉睫。
人类活动:堪称“罪魁祸首”!
大多数湖泊都是重要的蓄滞洪区,在河道吞吐、蓄滞洪水、调洪削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水库,具有拦截陆源污染、净化水质的巨大功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蒋家虎表示,湖泊消失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正常消失,新疆部分地区湖泊自生自灭;另一种是非正常灭绝,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有关。其中,青藏高原许多湖泊的消失与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导致该地区降水减少,冰川退化或水分挥发增加,导致湖泊消失。人类活动是近年来湖泊消失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湖泊是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晴雨表。
"气候和人类活动是湖泊消失的主要原因."吴说,湖泊的消亡或再生与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起到了气候效应放大器的作用,加剧了变化范围,增加了湖泊出现的频率。
例如,罗布泊的消失是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但人类在上游的开垦活动加剧了这一趋势。近30年来,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耕地和采矿都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最后塔里木河不堪重负,下游断流。没有水的罗布泊,最终变成了一个死湖,一个干涸的湖泊。
艾比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面临着快速萎缩,这与当时气候干燥导致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有关。但在干旱背景下,流域用水量也因人类活动急剧增加,导致入湖水量锐减,湖面收缩加剧。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实时保护湖区,是专家学者对湖泊保护的普遍建议。
幸运的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5月20日,记者在天池景区看到,一座在建的高山植物园已初具规模。这是针对生态日益恶化的趋势,对天池泥沙进行生物治理的方法之一。
目前,新疆已投资近2.5亿元,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泥沙淤积治理工程、天池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封山育林种草等项目。
天池作为中国2013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顺利通过了世界遗产中心的技术评审,受到了高度评价。
为防止艾比湖萎缩消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陆续实施了艾比湖主体风道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荒漠生态治理、高效节水生态农业、退耕还林、温泉、博乐、精河博尔塔拉河中下游节水工程等生态保护工程,河岸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2011乌鲁木齐市政府启动“柴窝堡地区补水工程”,从阿克苏河取水,设计引水管道39.4公里,年引水量1925万立方米。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很多湖泊传说都是由眼泪转化而来的。但今天,面对一个又一个萎缩消失的湖泊,我们的担心是:不要让湖泊最后变成一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