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的新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铁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1979开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2中国* * *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伟大目标。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运输能力不适应交通增长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铁路必须进行一系列重点建设,加快发展,提高能力。”根据这一精神,铁路把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强既有铁路的技术改造上,并适当安排一些必要的新线建设,提出了“北打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同时,加快牵引动力改造,提高机车车辆修理能力,重点抓好铁路运输设备配套,提高运输能力,解决运输中的薄弱环节。这一重大决策体现在从1981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和从1986开始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

“六五”期间,铁路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多的。其中,既有铁路改造投资占33.2%。复线铺设1.870公里,使运营铁路中的大部分干线复线化,改建和新建电气化铁路2483.5公里,新增内燃铁路3421公里。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比例提高到34.6%,所以在完成的牵引任务中,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占39.1%。在运输组织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组织重载组合列车,提高货运列车重量;扩大客运车辆编组,挖掘运输潜力;采取零担运输集中化,减少零担沿线列车和办理站数,提高运行速度;改革机车乘务员工作制度,实行长途客车乘车制度,充分发挥机车能力;发展集装箱和集装化运输,提高货运效率等等。截至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超过1万亿吨公里。

七五时期始于1986。投入产出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后,进一步调动了铁路职工的积极性。京秦、大秦(一期)等复线电气化铁路相继建成。全长超过14公里的大瑶山隧道顺利贯通,南北主干线京广铁路通车,极大提高了通过能力。兰新铁路修到阿拉山口,横贯中国大陆的钢铁运输线建成。其他老线改造和机车车辆工业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重点建设新铁路。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运输任务大大增加。煤炭货运量占铁路货运量的40%以上。因此,在此期间,铁道部把新建铁路的重点放在解决煤炭运输上。

新建的石砖铁路是周舟煤田和藤枣煤田煤炭的海上通道。新石砖铁路、石砖铁路、太焦铁路连成一条与陇海铁路东段平行的东西向干线,是山煤出海通道。正在建设的大秦复线电气化铁路是我国第一条以运煤为主、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现代化铁路。这条铁路将是山西、内蒙古和宁夏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对发展山区煤炭基地,增加内蒙古和宁夏煤炭的中转将发挥重要作用。

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西段与前苏联铁路相连,是我国连接前苏联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干线,是连接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京秦铁路

这条令人惊叹的铁路全长290公里,从北京的枢纽双桥一直延伸到秦皇岛。它是山西煤运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第一条新建的复线电气化铁路,首次采用AT供电方式。本线北京端155km为1975处修建的通拖线二线,其余为新建。京秦铁路1981年9月开工,1984年通车,1985年运营,1986年完成光缆数字通信系统。右图:电力机车拉运煤列车。

◆石砖铁路

离石铁路起于京沪铁路成家庄,止于黄海上的石臼所港,全长308公里。是山西、山东煤炭出海的通道。1981开工,1985投产。

◆新沂铁路新沂铁路

新乡,从京广铁路出发,穿越黄河,进入山东东明,到达宜州,全长315km。济宁至菏泽段1977开工,1982竣工,新乡至菏泽段1983开工,1985竣工。昌东黄河大桥全长10282米,桥墩301座,桥上设1243米让压站。桥梁于6月1985竣工。这一段黄河“有水不能航,无水不能驶”,河床变化剧烈,故有“豆腐腰”之称,工程难度很大。

左图:昌东黄河大桥是中国最长的铁路桥。

◆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起于大同枢纽韩家岭,止于秦皇岛,全长653公里。在河北怀来跨越丰沙铁路,在北京郊区怀柔也跨越京通铁路、京承铁路。1985开始,1992完成。这条铁路是雁北、平朔、内蒙古、宁夏等地区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年运输能力654.38+1亿吨。全线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

◆兰新铁路武安段

兰新铁路武安段从乌鲁木齐到边境阿拉山口,与前苏联的铁路相连,全长467公里。道路1958开工,191停,1985复工,9月1990竣工。

◆通霍铁路

通霍铁路,内蒙古通辽至霍林河,全长419公里,是从霍林河运输露天煤炭的铁路。1978年5月开工,1989年6月通车,31年2月投入运营。这条铁路对褐煤运输、解决东北和内蒙古能源短缺、促进铁路沿线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京九铁路

左图:京九铁路蜿蜒于山间(红色箭头表示路线位置)。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全线环保工程投资将达12亿元,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在此间发表《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白皮书中透露的。

白皮书说,青藏铁路建设论证之初就定下了“建设生态环保铁路”的目标。

在铁路线路选择上,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生活和活动的重点区域。对于无法避开且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的路段,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习性和迁徙规律,在不同路段设置25条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许多地区专门设置了旱桥作为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比如6、7月份,为了藏羚羊顺利通过工地繁殖地产,青藏铁路相关承包商停工4天,施工人员和机械撤离工地。

白皮书称,为了不破坏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施工中十分注重地表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区域、路基和施工车辆经过的地方的草皮,应保留下来,分段移植,存放在其他地方,然后覆盖在已完成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尽量减少地表植被的损失。对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选择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种,辅以适宜的播种育苗技术,尽力恢复地表植被。在自然条件稍好的地区进行人工草皮栽培试验,辅以喷播、地膜覆盖等技术。长江源区和脱脱高原路基种草专项试验初见成效。

根据白皮书,青藏铁路建成后的车站将使用环保能源,主要包括电能、太阳能和风能来取暖。站内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要处理达标排放,尽可能用于绿化;公交车采用封闭式车身,车上的垃圾装袋运送到高原站集中处理。管理适应高原特点,采用中心站管理模式,全线设置7个中心站。各中心站管控半径约80公里,全权负责行车和维护。尽量采用远程自动控制和机械化维护,减少高原机构和人员数量,最大限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利用先进技术加速铁路现代化。

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出路在于采用先进技术,加快铁路现代化。在机车车辆方面,采用大功率牵引动力和新型车辆,扩大列车编组,提高列车重量,加快运行速度。因此,开发了几种新型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以及客车和货车。同时引进技术,进口了一批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从1949到1989,铁路机车车辆厂* *制造了1,139台电力机车,4953台内燃机车,3台燃气轮机机车,9659台蒸汽机车,26922辆客车(包括447辆地铁客车)。

信号方面,大力发展自动、半自动闭塞系统,进行电气集中、调度集中、调度监督,提高运行速度,保障行车安全。发展长距离小同轴电缆,增加通信中的长距离电缆;载波机正在向300、960通道方向发展;铁路长途电话自动化正在向300-6000门多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方向发展。此外,还发展了光纤通信和专用通信,如调度电话、区间电话和列车无线调度电话。

在货运方面,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机械化装卸水平,减轻劳动强度。

在线路养护机械化方面,除自主研发的捣固机、铺轨机、卸渣机、道碴整形机、长轨运输车、清筛机外,引进了成套大型养路机械,提高了线路质量。桥隧建设也在不断创新,新建了一批技术复杂的桥隧;一批拥有先进技术生产钢梁和混凝土梁的桥梁工厂已经建成。

◆大瑶山隧道

大瑶山双线电气化隧道位于京广线石平至乐昌之间的粤北南岭瑶山山区,是衡广二线建设的关键功臣,全长14295米。隧道施工采用四个斜井和竖井分期开挖,隧道采用复合衬砌结构,按NATM施工。同时采用配套的大型现代化机械,实现爆破、装载、运输、喷锚支护、混凝土衬砌的综合机械化流水作业。右图:钱塘江铁路新桥位于旧桥下游,1987开工建设。图为工地夜景。

◆上海的磁悬浮列车

世界将震动中国和上海的磁悬浮列车项目,“磁悬浮速度”将改写人类地面旅行的新速度。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世界交通发展史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跨越边界屋顶的辉煌——写在青藏铁路开通之际

2005年6月5438+10月65438+2月,注定在世界铁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10 6月5438+05日,第一批援助物资通过青藏铁路运抵拉萨。这标志着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结束,也标志着中国所有省市区都通了铁路。

突破冻土难题,克服高原缺氧,保护脆弱生态。

逐一解决铁路建设问题

修建一条进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进藏铁路的建设。65438至0984,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正式投入运营。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km正式开工。

滑坡、地震、沙尘暴、雷电、强日照、泥石流。除了这些频发的自然灾害,青藏铁路项目还面临着“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四年来,65438+万筑路大军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公里的连续多年冻土区,还有一些岛屿冻土、深季冻土、沼泽湿地、斜坡湿地,这是工程建设的最大难点。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先后攻克了多年冻土隧道、桥梁、路基施工应用技术等多项世界性难题。许多冻土工程措施为国内外首创,使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风火山的冰层厚度超过150米。青藏铁路修建前,有西方媒体预测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负责施工的中铁二十局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先后解决了多项高原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2002年6月5日至10月,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

青藏铁路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4000米以上路段960公里,最高点5072米。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大陆的一半。建设者随时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反应。

为了保障建设者的健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坚持健康防护第一。以往工地上常见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言壮语,已经被“以人为本,健康保障”所取代。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员工生病可在半小时内送到工地医院治疗。青藏铁路沿线有17大型氧气站,要求工人平均每天吸氧不少于2小时。在开工建设的四年多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死于高原反应。

青藏高原珍稀动物种类繁多,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总投资330.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超过6543.8+0.2亿元。指挥部还在中国大型工程中首次实施环境监理制,委托第三方对青藏铁路实施全程环境监测。青藏铁路成为中国重点工程环保的典范:首次与铁路经过的省区签订了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搭建迁徙通道;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种植移植草皮...

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对外交流,改变消费结构。

高原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物价高。据西藏有关部门调查,拉萨一吨煤700元、一吨水泥800元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4元。主要原因是西藏自身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公路为主的运输方式增加了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成本和进出藏人员的经济支出。

交通不便日益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旅游、矿业、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交通的制约。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运营以来,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促进青藏两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道路。格尔木,一座戈壁新城,从过去的戈壁滩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青藏铁路贯穿青海、西藏两省,是连接青海与内地的战略通道,是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铁路的建成,将为青藏两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设施,使西藏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交通,彻底解决物资和人员出入境难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形成自身的经济造血功能。

串联高原景观,展现迷人魅力,吸引世界目光。

黄金旅游线路出来了。

蓝天白云,雪山峡谷,民俗风情,宗教寺庙...神秘的青藏高原一直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1980以来,西藏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7.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已将旅游业作为第一大特色经济,然而交通的闭塞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铁路建成后,不仅能为旅客提供更低的票价,还能将西宁、格尔木、拉萨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格尔木、拉萨周边旅游圈。

建成后,青藏铁路将保持全天通车,并采用红外监控系统。列车速度一般路段可达120km/h,冻土路段可达100km/h。这意味着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不会超过12小时。

据介绍,青藏铁路列车分为普通客车和观光列车。前者主要是运送旅客,后者具有旅游功能。每个度假胜地都可以停下来观光。预计观光列车年载客量为90万人次。届时,游客将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车厢内,享受美食、民族风情表演等服务,浏览窗外美景。这无疑将增加西藏的游客数量,促进西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面对新形势,西藏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青藏铁路的建成,无疑将使西藏搭乘时代的快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受访者:快乐如风2-经理四级3-6 18:57

辉煌跨越世界屋脊——写在青藏铁路开通之际

2005年6月5438+10月65438+2月,注定在世界铁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10 6月5438+05日,第一批援助物资通过青藏铁路运抵拉萨。这标志着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结束,也标志着中国所有省市区都通了铁路。

突破冻土难题,克服高原缺氧,保护脆弱生态。

逐一解决铁路建设问题

修建一条进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进藏铁路的建设。65438至0984,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正式投入运营。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km正式开工。

滑坡、地震、沙尘暴、雷电、强日照、泥石流。除了这些频发的自然灾害,青藏铁路项目还面临着“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四年来,65438+万筑路大军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公里的连续多年冻土区,还有一些岛屿冻土、深季冻土、沼泽湿地、斜坡湿地,这是工程建设的最大难点。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先后攻克了多年冻土隧道、桥梁、路基施工应用技术等多项世界性难题。许多冻土工程措施为国内外首创,使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风火山的冰层厚度超过150米。青藏铁路修建前,有西方媒体预测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负责施工的中铁二十局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先后解决了多项高原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2002年6月5日至10月,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

青藏铁路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4000米以上路段960公里,最高点5072米。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大陆的一半。建设者随时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反应。

为了保障建设者的健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坚持健康防护第一。以往工地上常见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言壮语,已经被“以人为本,健康保障”所取代。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员工生病可在半小时内送到工地医院治疗。青藏铁路沿线有17大型氧气站,要求工人平均每天吸氧不少于2小时。在开工建设的四年多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死于高原反应。

青藏高原珍稀动物种类繁多,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总投资330.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超过6543.8+0.2亿元。指挥部还在中国大型工程中首次实施环境监理制,委托第三方对青藏铁路实施全程环境监测。青藏铁路成为中国重点工程环保的典范:首次与铁路经过的省区签订了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搭建迁徙通道;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种植移植草皮...

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对外交流,改变消费结构。

高原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物价高。据西藏有关部门调查,拉萨一吨煤700元、一吨水泥800元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4元。主要原因是西藏自身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公路为主的运输方式增加了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成本和进出藏人员的经济支出。

交通不便日益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旅游、矿业、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交通的制约。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运营以来,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促进青藏两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道路。格尔木,一座戈壁新城,从过去的戈壁滩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青藏铁路贯穿青海、西藏两省,是连接青海与内地的战略通道,是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铁路的建成,将为青藏两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设施,使西藏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交通,彻底解决物资和人员出入境难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形成自身的经济造血功能。

串联高原景观,展现迷人魅力,吸引世界目光。

黄金旅游线路出来了。

蓝天白云,雪山峡谷,民俗风情,宗教寺庙...神秘的青藏高原一直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1980以来,西藏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7.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已将旅游业作为第一大特色经济,然而交通的闭塞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铁路建成后,不仅能为旅客提供更低的票价,还能将西宁、格尔木、拉萨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格尔木、拉萨周边旅游圈。

建成后,青藏铁路将保持全天通车,并采用红外监控系统。列车速度一般路段可达120km/h,冻土路段可达100km/h。这意味着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不会超过12小时。

据介绍,青藏铁路列车分为普通客车和观光列车。前者主要是运送旅客,后者具有旅游功能。每个度假胜地都可以停下来观光。预计观光列车年载客量为90万人次。届时,游客将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车厢内,享受美食、民族风情表演等服务,浏览窗外美景。这无疑将增加西藏的游客数量,促进西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面对新形势,西藏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青藏铁路的建成,无疑将使西藏搭乘时代的快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兰新铁路武安段

兰新铁路武安段从乌鲁木齐到边境阿拉山口,与前苏联的铁路相连,全长467公里。道路1958开工,191停,1985复工,9月1990竣工。

◆石砖铁路

离石铁路起于京沪铁路成家庄,止于黄海上的石臼所港,全长308公里。是山西、山东煤炭出海的通道。1981开工,1985投产。

◆京秦铁路

这条令人惊叹的铁路全长290公里,从北京的枢纽双桥一直延伸到秦皇岛。它是山西煤运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第一条新建的复线电气化铁路,首次采用AT供电方式。本线北京端155km为1975处修建的通拖线二线,其余为新建。京秦铁路1981年9月开工,1984年通车,1985年运营,1986年完成光缆数字通信系统。右图:电力机车拉运煤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