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怎么教语文,怎么教语文?
取这样一个危言耸听的题目,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语文不应该是我们原来教的样子,语文本来的形象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第二,即使在新课标号称取得了无数“丰硕成果”的今天,热闹的场面下还是难受得多,真正为了“治疗”而吃药的人少之又少。
一位清醒的有识之士曾经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有多深,根源在哪里,如何让甘昆脱胎换骨,让他焕然一新,这些都是很多人愿意讨论的话题,但我觉得这些话题的讨论至少不应该成为我们还在教室里拿着课本慢慢走的理由。不管这个想法多么宏大,不管这个想法多么先进,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老师把它带进课堂。其实语文怎么教,往往是“我们”说了算。手里握着这样的权力,你能感觉不到它的沉重吗?如何教好语文,应该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今天是如何走进课堂的?新课标要求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知识体系;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拿了高分送他们去更高的学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育的三个维度,而不是知识一致性。一个教师,要想把目光从课本转移到学生身上,不仅要看到他的今天,更要关注他的明天,让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运用的能力,受到精神的熏陶,积累文化素养。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如何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去做的问题。
今天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压力,仿佛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人生的道德准则,说话、写作、阅读的规范,甚至人生理想的塑造和定位,都应该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惜中文不是变形金刚,不能受人操纵。或者,是变形金刚。该由你来改变。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但它不再是一种语言。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功能太多的商品产生一种怀疑。能治百病的药是不是一种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样的语言,为什么学外语更有趣?不能只说政策倾斜,因为大环境,外语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额外负担。这也是原因吗?当功能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要么就当精油,要么就当止痛膏,哪里不舒服就贴哪里。反正治不好是不会错的。谁会当真?要么找个函数最后用上,要么至少找到北。所以,“不三不四”中的“三”“四”是什么意思,“蒸”中的“蒸”是什么解释,都在小学生的试卷上。再玄乎,拿个分也是真实的。
可见语文老师不懂“语文”,真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们今天怎么教语文,绝不是要把语文提升到一个时代的新高度,也不意味着新课标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相反,新课标是要给“语文”减负瘦身,臃肿蹒跚的语文步伐灵动,容貌秀美,身材瘦削。上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小国新加坡,转而邀请欧美资本回流。当时我们热衷于“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革命”,现在轮到我们“改革”了。除非我们想干点别的,否则教中文不是我们想干的事,也不是我们想干的事。
这是我个人对“新语言”的思考和理解。当然只是一些痛苦的呻吟声,或者最多也不一定是根据痛苦而发出的几声叫喊。喊的人多了,也不一定哪个医生会把你当回事,给你打电话。但是可能我感觉真的有点痛,医生就不管了。那是因为他老人家见多识广,多病多灾,或者病人太多,忙不过来。再说了,小病也不显示他老人家的大局观吧?但我们不能只是受苦。如果以后积累了一个毒瘤怎么办?所以,我们得自己吃药。虽然不能乱求医,但不妨试试土方、偏方、祖传秘方。总比坐以待毙好——怎么说呢,总比等着好,那就说说我的土方:3+2+1。
先说“三”。“三”是指三个“心”:心态、心智、灵魂。......
............
上面提到了三个“心”——心态、心智、心智,以开放的心态为前提,重点在激发心智,挖掘心智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2+1中的两个意思。
一个“意”就是“诗”。。。。。。
“三心”“二意”的第二层意思是教学要“创新”,用时髦的说法叫“创意”。我还是觉得创新好,不需要那么大压力。......
3+2+1,我们讲了三个“心”和两个“意”,分别是开拓心智、激活心智、挖掘心智、注重诗画、体现教学新理念。最后加个粉底;教师的语言素养。
......(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