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年度计划训练营第一阶段总结(20181118-20181125)

2018 165438+10月11,我上了萧蔷老师的年度训练营课程,为了让自己有一个不一样的2019,一个满意的2019。

165438+10月15日晚,八位队长分享了自己小组的习惯训练方案,真的给了大家思考的时间。然后16早上公布了抢队长的方法。中午开始抢的时候特别兴奋,生怕错过了。这个过程的体验不一样,真的是因为手机的速度和速度以及我的意愿。为自己想做的事努力,真的很幸福。大家纷纷表示,会克服一切困难,等待队长。

165438+10月16晚,等待队长入群,想一起培养阅读习惯的朋友们欢聚一堂。

训练营为期28天,从2018 110 18开始。在第一周,主要有三节课:

萧蔷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分享了三个问题。他为什么参加训练营?为什么要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四个坑。

三大收获:

想学习新知识,拥有新技能一直是我的追求,但直到去年,我还处于看书听课的状态,基本上所有课程都是免费的。没错,免费是最贵的。今年开始出去上付费课程,向大咖学习,找社区赋能,慢慢努力做好一切。

我之前参加的课程或者学习课程,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我的一个目标。我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我听的很认真,但是课后的东西我没有认真的做完。当然还有无数的理由和借口。但是今天,萧蔷老师是对的。如果这件事重要,自然会克服一切困难。我只想百分百投入这个训练营。参与越多,改变越多,收获也越多。

我不想做的事都是别人安排的。我是为别人做的。希望自己能有自己的规划,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它属于我自己的计划。说实话,当我看到时间表的时候,我想,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到现在也不清楚,一直在思考和否定,质疑。似乎明天我们就要用我们的五官去静静思考了。老霍总结说,远景就是通过想象,在未来的环境中截取一幅自己的画面。

课后作业要求我们五年后开始给自己写一封信。有的朋友效率真的很高,当天晚上就已经手写好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我才开始写。写信的时候,准备好纸笔,打开音乐,倒上一杯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憧憬五年后的自己。......

合伙人余小姐特别有创意。五年后她给自己写了一封信,读给喜马拉雅山听。她说听的时候更容易有画面感,声音比文字更有力量。

我和群里的渔民是一个状态。她说,“我有投入,什么都有看,但是产出少,行动差,总结差,所以感觉时间长了也没进步。”老霍提出了一个好主意,“回忆提取宫廷记忆。每次看完一本书里的知识点,合上书,张嘴求复数,错了再看一遍,看完一章再张嘴求复数。”看大家在群里的互动信息,也是一种成长的收获。

第二天,程天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如何更好地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的心得。

你五年后的样子会让你觉得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说,用五官来写,跟着感觉走,不要去想这个。

成田老师分享了写信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以及如何应对:

第一种情况,我想不出来。原因是我用脑太多。解决办法是下次再写,注意仪式感。

第二种情况是文笔如神,理面向未来,解,聚,落。

情况三:哭,委屈的眼泪,没有实现的期望,解决的办法,一小步。

情况四,所写即所得,理智强于行动,知行合一,解决方案,提升高度,展望未来。

文字和图片有不同的力量。在脑海中写下文字,就是通过文字构建画面,画面带给我们力量。他把世界地图当作书房的一面墙。视野决定了方向,找到了快乐的动力,也就是决定了方向(任何风对于没有方向的船来说都是逆风)。

三大收获:

1?写信的时候要注意仪式感,这样可以更好的和内心链接,从而发现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不要为了完成它而用脑子思考,那往往不是你内心的愿望,实施起来会很困难;我可以随心而行,却常常意识不到。这是因为我用脑太多。我不知道我的心是什么样的。明天开始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唤起自己的感情。

2?不去想现在的状态,我能做什么?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是很小的事情,迈出一小步,建立一个愿景,就会跳出目前的状态;我只是一直想着自己的状态,没有实际迈出一步,梦想着什么,然后努力在脚下走好每一步;

3?文字和图片有不同的力量。我用图片感受我的快乐,我有了更强的驱动力。看到老师的地图墙,很震撼。我也要去找那些在我状态不好的时候,能给我力量去贴吧,鼓励自己的图片。

今天是第二课,把视觉分成九个方块。也就是如何把五年后的信的内容放进小程序“滴答目标九宫格”,把愿景放在地上。

?三大收获: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产生焦虑。解决焦虑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角色从行人变成交警。角色转换好的可能性就多了。

加入社区/训练营是一个集体疗愈和填补空虚的过程。生活在生活中,就是不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过程。

当你回顾你的愿景时,你会意识到每一步的原因。既然总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意识到这部分,你就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很少回头看自己写过的东西,但这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

萧蔷老师今天转发了搭档王涛的分享:平衡,让人生目标和年度目标模块化,就是把九宫格里的八个关注点作为模块,我们的人生目标还是放进去。一年后,两年后...年度计划打磨,让“八大关注”成为我们自己“潜意识”的平衡框架。在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中,我们会“下意识地”平衡这“八个关注”,使之成为我们的“习惯性关注”。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框架”来填充。时间久了,当模块与我们融为一体,自然就能把这八个关注点吸引到相应的具体动作和内容上。这是你“专注”的,也是你“生产”的。

今天是第三课,针对视力孵化。因为这一步很重要,我就先说一下,然后再花几天时间思考落实我的年度目标。

三大收获:

1,一个感性的眼光要经过理性的锤炼,这才是真正的目标。

2.用GPS的方法,把愿景孵化为目标,先定义,找到实现的路径,再行动。

3.判断目标是否合理的三种方法,即SMART原则、时间比例和目标数量。

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是由几个简单的问题组成的。制定年度计划也是如此。如果你发现总是有很多想法和问题,那就做分解动作,一个一个来,或者一步一步来,减轻大脑负担,让自己不焦虑。

组内互动:

1?俞老师:时间管理具有人格属性,不同人格的人会有不同的时间管理风格。所以别人做的很有规律,你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也不用痛苦,因为那是因为你的性格。

2?成田老师:变化本身很正常。规划给了我们更多的意义,就是要对变化有更多的认识,不要恐慌。至于多久计划一次,因人而异。不变的是让我们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平静。

3?“老火-哈尔滨-网络文学:感觉周计划介于准确和模糊之间。能做周计划的,一定是对时间管理有很深的认识,或者项目管理水平很高的。”

俞老师:我非常同意萧蔷老师所说的。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所以,时间管理并不意味着滴水不漏。这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做人有什么乐趣?多一点弹性会让生活更有趣。其实我个人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是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不是最后非要花掉每一寸时间。

我的小伙伴麦兜很体贴。他在设定目标时会搜索相关信息,并分享给小组中的每个人。“刚才,我在计算我拥有的所有时间资源。百度了一下。一般每年有250个工作日,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有115天。如果说平日里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如果我们觉得时间少了,更好的办法是早起,早起两个小时,这样就能让我们的一年变成两年。”

晚上程天老师分享了一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九宫格,有了第二次问答环节。

九宫格是年度计划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做好了,以后会更顺利。我评论了一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分享了一些* * *问题。

比如:1?“多和家人沟通”是感性的;2?用GPS和SMART细化目标,记下具体目标;3?去除目标孵化中的感性描述;4?把期望变成行动,具体方法。

今天主要和三个朋友进行一次咨询,拿出他们的九宫格,一一解读。

杨洋总结道:有些人说目标很理想,但并不十分明确。比如我想带家人去旅游,但是不知道带他们去哪里。建议:可以先留出时间,比如7天,15天,然后具体到月份,再和家人慢慢商量目的地;描述你想去的地方,问你的家人你想去哪里,描述可能会逐渐清晰。

有的人目标明确,但是有点单薄,比如每个月输出一篇文章。材料从哪里来?时间是怎么来的?建议:打造一个可以流通的小系统,首先要收集素材,固定一个时间。如果说每个月,可能会拖到月底。可以规定“每个月15写一篇文章”,固定时间写会比较靠谱,或者“20号之前写完”,定个期限。

于海老师分享道:

从职业的角度来说,人才优势是认识自己的工具,需要一个漫长的呈现过程。我的建议是以你现有的生活为主,其他内容可以作为重点的支撑。

你可以想象一只章鱼。你的重心在头上,生命的支撑需要很多脚。这些脚包含了不同的兴趣,需要慢慢养。

而且不要被斜杠的概念束缚和影响。简单来说,你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必须有交集和连贯性。可以从点开始,连接成线,然后做面。

我在咨询和监督案件时,总是说经验最重要,这与萧蔷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要求不多,一件一件做,做就行,慢就是快。

今天也是将目标内化的时候了。下午合伙人老霍分享了很多内容,大家和丹丹、李锐一样在群里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佩服他们的用心和勇气。

今天是休息日。这一天才上传九宫格。截标的时候真的有点心疼,但是写太多不现实。最后我想2019不要太忙。

萧蔷老师和程天老师将回答小组中同伴的问题。还有一个大事记。团里的各位剑客获得了中国集训和第六届《我是好讲师》最佳课件奖,大家纷纷表示祝贺。

第一周开始状态很好,因为我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段时间里,意识到只有这样我才会收获最多。但是一个星期下来,结果并不乐观,从每次三分的收获就可以看出来。刚开始我特别认真,越到后来话越少。看到团里那么多有实力的伙伴还在努力,我觉得很惭愧。

行程已经走了四分之一,期待未来三个季度投入更多,收获更多。过去是记忆,未来不可预知。把握当下的每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