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之战:腾讯无法超越阿里天王山?
腾讯2020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展现了一幅完整的产业互联网图景,其开放的姿态、多元化的场景、快速的垂直渗透,都不同于以往。
就连过去难以直接涉足的制造业数字化、与服务业协同等领域也开始呈现深度布局。一个具有2B气质的腾讯形象凸显出来。如果只看现场,腾讯2B似乎完全不如阿里巴巴集团。
但一个细节透露出不一样的味道。在大会上,腾讯充斥着“中间平台、大脑、协作、2B基地”的字眼,在教育场景中,也跳出了“操作系统”。
这是2019以来腾讯方言的特色之一。这个很有“阿里味”呵呵。
不仅仅是腾讯。最近几个月,“大中台”和“操作系统”这两个词在JD.COM被频繁使用。尤其是冲刺科技创新板的JD.com,更是不遗余力,甚至喊出了“全球营销”。更多的中小同行甚至传统企业都在不断的抄袭和解释。
问题来了:
1.同质化的表达反映了什么信号?
第二,腾讯的集体发言方式是否瓦解了阿里的话语体系?
就同质化表达而言,单一信号反映一个整体发展趋势。那就是整个行业乃至社会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
这已成为常识。反映到企业,尤其是行业巨头,集体经历了系统性、结构性的变革。至少包括:数据和技术维度的开放;产品和业务维度的数字化、构建模块和敏捷性;场景与生态重塑;组织维度协作等。这样他们就有能力输出,赋能,构建新生态。
第二个信号与疫情和当局的政策方针有关。疫情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冲击,也进一步促进、激活、激发了各种数字化机遇,整个社会层面的数字化进程也全面觉醒。
在政府“数字新基础设施”政策的指引下,巨头们开始重新定位,从数据、技术、价值链、平台、生态、组织等维度全面推进战略。
另一个重要信号也与资本市场有关。有利于抬高股价,抬高未来估值。
这方面亚马逊是最典型的。其实早在1999,它就把自己定义为“科技公司”和赋能行业,而不是“电商企业”。2003年,AWS的原型被构思出来,2006年成军。经过10年的曲线,如今已经成为其营收和利润的核心。亚马逊市值一度登顶全球冠军。自纳德拉2014接手以来,微软进行了数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转型,成功成为云计算的全球核心玩家,市值也登顶。
从B2B起家,再到C2C、B2C、C2B甚至S2B2C的阿里,一直是经典的双边甚至多边平台,对B端和C端的服务是不可切割的。它早已意识到2B服务的价值。
我后面会分析,这里只提两个节点:一是阿里从2007年开始密集谈数据和行业服务。曾鸣将其视为阿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即2007年9月底的集团战略会议(宁波)的理解是“构建开放、协作、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两大核心:“月亮计划”和开放API。前者是贯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底层数据,打通所有子公司业务。“飞向月球”是王坚和阿里云疯狂的载体。API的开放有望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即生态系统”。
另一个节点是2015财年年报,也就是在美国上市后的第一份年度财报,独立披露阿里云的收入。当时“大中小前台”的战略还没有公布。这是阿里集团加快增长模式升级优化转型的信号,也是国内科技巨头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展现新增长动力的信号。2020财年,阿里云智能营收突破400亿,6年增长31倍。2021财年,Q1再次超越12亿,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突破100亿。
不久前,高盛将阿里云的智能估值提高了930亿美元,比摩根士丹利两个月前给出的770亿美元高出20%以上。这一数据也意味着阿里云智能将有望进一步走向独立,甚至在未来几年内在资本市场实现。这将是一个新的庞然大物。
腾讯的2B服务也很早。马创业之初,也是走的2B路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交和娱乐更多地聚焦在C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认同吴军“腾讯缺乏2B基因”的论调。事实上,如果把企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结合起来,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的2C企业。于也是如此。但就腾讯明确的组织和战略推进而言,2065438+2008 930的组织架构发生变化,诞生了CSIG,堪称腾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此后,腾讯也将CSIG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两年里,腾讯的2C业务每一次受到质疑,面临重大考验时,都传递出其增长和市值管理的关键战略。
2020腾讯全球生态大会也恰逢腾讯市值被打压。过去几年,它一直跟着阿里。不过前段时间曾经被阿里开了。最近略有好转,但仍有8000多亿的市值缺口。其中,除了蚂蚁集团预期IPO带来的兴奋,阿里最大的印象应该与2B版图的估值有关。
此时此刻,腾讯肯定也有刺激股价和市值的意图。最近一个交易日,腾讯港股确实有明显的反应,全球生态大会应该起到了作用。目前CSIG没有独立的估值,缺乏更多独立的观察视角。压力可能不在于具体的业务本身,更多的是复杂的内部组织体系,涉及到结构的变化。它嵌套在腾讯市场,到达了更进一步的独立节点。
JD.COM的同质化表达显示出越来越独立的风格。虽然公有云领域并不出彩,但基于电商沉淀的JD.com在科技创新板已经到了过会阶段,JD.com物流、京东健康等更多独立单位也在实现中。在过去的三年里,JD.COM至少经历了三轮产业调整,实施了密集的组织变革。一个开放、科学、智慧的JD.COM·2B形象不断浮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JD.COM的市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其成长性、投资价值和潜在估值肯定会有不错的表现。
那么,腾讯的集体行文风格是否会瓦解阿里的话语体系?
再者,他们与阿里乃至海外巨头的博弈是否会出现新的格局变化?
距离太远,无法判断,硬判断也没有意义。但就目前和中期的演变来看,还是尝试给出自己的结论。
在具体的2B元素、各种中间平台、眼花缭乱的落地场景,尤其是过去难以渗透的制造业方面,腾讯2020全球生态大会确实展现了完整多样的能力。
它的开放态度和边界意识也非常鲜明。除了各种计划和场景,它还没有忘记“数字助手”的核心地位,做助手,做伙伴,帮忙不添乱。
实际上明确了两大问题:一是打破了吴军等人所谓的“腾讯没有2B基因论”,二是一系列的动作,也说明了腾讯对所谓的中墙文化的大力推动。
因为,很多解决方案、大脑、中间平台、操作系统、场景渗透,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内部协同创新,是无法真正落地的。就会议上提出的很多案例和数据来看,确实有明显的效果。
尤其是零售、教育、金融、智能交通、制造、2C能力协同定义的完整模块化服务,让人看到了一套行业智能运营体系的思维。
刚才我们说了,腾讯一定是在经历系统性、结构性的变革。至少在数据和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模块化/敏捷化、场景和生态重塑、组织协同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演进。否则,输出、赋能、构建新生态可能会停留在营销层面。
但同质化的商业词汇也说明,目前腾讯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更加独立统一的话语体系,至少在商业理念、定义未来、引领2B行业创新方面是如此,让人们看到其协同创新还有很多障碍,很多系统性、结构性的变革还停留在营销层面。换句话说,难点不在于数据、技术和产品化,而在于长期的服务实践和当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我们绝不是在调侃腾讯抄袭阿里话。相反,如果我们梳理一下腾讯这些年的演变,会发现无论是商业理念还是词汇表达,腾讯都不逊于阿里,甚至一度领先。
比如早在2013,腾讯就被外界定义为“经济体”。至少在2018之前,它还定义了“大脑”。而“操作系统”这个词,它更有发言权。
腾讯的“操作系统”有实有虚。“真实”的部分很容易解决。早在13年前,就有人说QQ是“操作系统”。占用时间长,隐含商业服务的整合空间。这就有了微信生态思维的遵循。
然后腾讯涉足手机OS。2010诊断会后,生态开放逻辑与产品碰撞,商业理念超前。
10年前的今天,腾讯推出了WebQQ2.0,WebOS并不新鲜,但是本地的WebQQ和IM聚合在一起,有着和iOS一样的魔力。Q-service整合了腾讯的各类移动应用,已经成为移动桌面平台惯例。
那么Qplus就更鼓舞人心了。马·花藤说,当事人已经不重要了。腾讯的“客户端”比“平台”有更深的内涵,比“操作系统”有更广的外延,才有了今天分布式架构思维和“商业操作系统”的出现。但当时无论是数据、技术、业务、供应链、外部基础设施,当然还有消费者需求,都不具备落地实践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掩盖腾讯“操作系统”的新思维价值。2017和2018,外界开始讨论“微信操作系统论”。逻辑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Q-service和Qplus的阴影。微信当然是颠覆性的创新。但如果没有QQ的探索,尤其是当年的“操作系统”思维,微信很难诞生。网易、小米、阿里等类似外部产品的失败并非偶然。他们缺乏腾讯商业行为的连续性。
当然也有后来TencentOS的2B实践,今天也有精彩的开场延续。
但在我们看来,腾讯的“操作系统”思维比“真实”部分更胜一筹。从来没有完全超越过独立的产品形态。腾讯拥有强大的链接力和基于社交的各种碎片化、多样化场景触达能力,但也缺乏很多深度培育机制,所以在涉及外部上下游价值链的业务协同维度上,不如外部垂直业务服务平台。
而这恰恰是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优秀的一面。阿里的“操作系统观”当然有独立的产品概念,天妃和YunOS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虽然在服务范围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本质上几乎和腾讯的“操作系统观”一样深。还有万能的淘宝,依靠强大的服务整合能力,一度给人“操作系统”的印象。此外,阿里在2015公布然后搁浅的“百川计划”其实也有操作系统的前瞻思维。
但也是在2018,阿里集团的“操作系统观”有了质的飞跃,从“真实”的产品视角扩展到“虚拟”的业务视角。
“商业操作系统”的诞生,标志着阿里集团在以下几个层面达到了以下新阶段:
1,前端服务多样性,数据维度完整性:电商新零售,金融,本地生活,健康,娱乐等。,并开始全面开放,数据银行和消费者运营资产概念落地。
2.价值链的完整性:除了入口,还有数字支付、智能物流、阿里云等完整要素。此外,C2B机制正在得到进一步加强。
3.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驱动:经济、“五新”战略、一个阿里等。
4.高频率的组织变革和超级协同。促进了上述纵横要素的全面渗透。
“商业操作系统”落地策略之一的A100计划,包含11元素。它们实际上是上述变化的结果。阿里的能力,经过20年的沉淀,已经在数据、技术、业务、组织上全面融合,在超级耦合的基础上全面解耦。
回顾2007年9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宁波)的战略会议,几乎完全匹配了“月球计划”和开放API的要求,达成了迄今为止业界较为理想的商业形态。
2018的腾讯,为什么不能从产品形态的“操作系统观”走向大商业形态的“操作系统观”?
吴军说它缺乏2B基因。这是一个比较混乱的伪命题。且不说腾讯创立时的2B定位,以及后来的微信生态2B服务,只说娱乐,腾讯早就和很多B端机构对接,也是经典的双边多边平台经济。没有2B基因怎么可能呢?
如果腾讯在互娱领域提出“互娱操作系统”,至少在本土,没有人具备其完整的要素和产业链渗透能力。
但是,除了整个互娱版图,如果和阿里的上述纵横元素对比,也可以发现腾讯的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短板:
1,数据短板
在社交机制、用户规模、纯“大数据”规模、碎片化场景服务接入、支付工具等方面有诸多优势,但在实体电商和新零售、制造、供应链、业绩等相关落地环节,短板明显。另外,虽然阿里巴巴娱乐整体弱于腾讯,但数据维度匹配完整。此外,还有更多独立的商业服务。
2.垂直服务短板
腾讯胜在链接的多样性、场景的丰富性、洞察的深刻性,但除了在互娱领域,在深度服务的能力上较弱。它确实通过社交和投资把很多伙伴联系在一起,互相赋予了所谓的“半条命”。但这种合作从创立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位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消除商业壁垒和复杂的操作手法上缺乏很多能力。
当然不是说腾讯不会帮人做生意。腾讯的主营业务娱乐也是业务,可以化解很多B端合作伙伴面临的壁垒,沉淀一套能力。这种生意也有其复杂强大的一面。不会比电商领域轻松。但它更注重文化领域。现实生活中,整个价值链缺少很多有形商品所涉及的线下环节。很多场景和链条服务是不完整的,深度数据是不可能真正有效连接的。就腾讯平台的供给而言,虽然今天已经比较完备,并开始借助小程序和微店搭建完整的体系,但仍然是基于外网效应的协同,具有更多的脆弱性。
以前都说百度人员精于技术研究,腾讯有很强的产品经理,阿里特懂运营。有很多夸大之处,但阿里巴巴集团过去20年的商业实践,至少在很多与有形商品和制造业相关的领域,比腾讯更有运营和实践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公有云服务上还很难看到,但在云和数据智能的结合上,阿里会在很多场景上更有优势。
3.转化和协同效率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腾讯的服务在互娱之外的很多场景中,在质量、效率、超级协同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
所以腾讯强调的是社交、支付、资本层面的连接与合作。它投资的很多公司也是它的重点合作伙伴。然而,无论如何强调“半条命”的地位,它永远无法真正解决协调的挑战。
还有一个重量。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特别热衷于利用用户时长优势推广平台。这通常与社交、娱乐、直播/长短视频有关。这是腾讯的优势部分。
前段时间阿里一度争议,虽然除了娱乐,还有淘宝直播等优秀的服务形式来拓展时间。
但是关于用户时间的争夺,很多平台也是捉襟见肘。随着用户增量空间的缩小,流量经济进入瓶颈。这类平台迫切需要产生更高效、更优质的交易属性。后者恰恰是阿里的优势。当其他平台受困于“留存和交易转化”时,阿里在淘宝直播等新的服务形式下,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虽然外部单一平台用户规模超过或接近阿里,但仍以超过1万亿美元GMV显示阿里集团的效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同时强调“转型”和“协同”。
比如专注于服务的全链条,虽然腾讯也参与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但从集团规模来看,像道达尔这样的公司,选择阿里的空间比腾讯更大。毕竟,它们不仅要触及用户、占领心智和打造品牌,还要稳定、可持续和安全地促进交易。
4.内部组织力量
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觉。从2018开始,外界一度质疑腾讯的内部组织体系。后来组织架构改变,诞生了CSIG,然后成立了技术委员会,推动底层的开放,* * *享受和协调。应该说,腾讯2020全球生态大会宣布了这么多“中台”,这么多场景落地,都有之前组织变革的效果。
但也存在一个歧义: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和关键时刻,在唐道生探讨了腾讯产业互联网的效率、安全和生态建设,重新确立了“数字化助手”的定位之后,腾讯集团2B基地的架构仍然不够清晰。我们看到了产品、中间平台、场景,在幕后组织层面,尤其是技术研究、微信生态、各单位数据层面,似乎还有很大的协作空间。
在一次圆桌论坛上,唐道生表示,腾讯目前的三大核心任务是洞察、产品力和组织力。夸克认为他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就可以在“谁的操作系统更好”这个话题上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
我们说随着平台的演进,虽然腾讯2B服务可以涉及到比专注连接更多的场景,公有云服务甚至会抢夺更多的份额,但是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智能,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等领域,即使有类似阿里的11元素,也很难产生同样的赋能效果。阿里经济的“商业操作系统”会有更高的效率。
但阿里也没有骄傲的资本。因为这两个平台经济,至少在中国的舞台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阿里的整个体系是高效的,但在单一维度上缺乏更大的开放性和连接性。它依靠整个完整的经济体系来战斗。任何人想挑战这个系统的平台,与之肉搏战,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很难成功。但如果把阿里拆了,除了电商、云智能、金融科技这些维度,很难说每个入口服务都有真正的控制权。阿里确实在不断补上每一个环节和元素,底层有它强大的技术实力,但比系统更好的是,内外的超级协同,强大的组织实力。与初心、文化、价值观融为一体,最大的挑战就在这方面。
相比阿里,连接性强的腾讯视野更开阔。在“数字助理”的职位下,会有更多的机会渗透。它的要素也在变得完备,能力也在呈现出结构化、系统化的风格,内外协调和组织力也会不断提升,但在未来很多年都不可能走向阿里的模式。否则,它的生态系统会在今天崩溃。
某种程度上,2B的阿里更像一个苹果,半封闭,充满质量和效率;2B的腾讯,更像安卓,粗糙而充满开放的活力。他们各自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但当他们把竞争的角落当成了外部,其实他们真正的敌人在自己身上。阿里和腾讯,在模式和路径上,其实是一群高度匹配的CP。
我们可以看到,在2020腾讯全球生态大会上,主讲嘉宾是2014诺奖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他读过他在15年前与Jean-Charles Rochet合作的经典论文《双边市场:概述》,他完全理解为什么他会在这个时刻出现在腾讯的舞台上。多年来,围绕本文的双边平台机制和监管的讨论,隐含着腾讯和阿里未来的进化空间。腾讯有更强的连接性和开放性,所以有更独立的姿态。在让·梯若尔的发言中,确实有分歧判断。
逻辑上,未来的腾讯可能会让阿里吃很多苦。
但是,一切还是要回归实际业务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