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文化的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渐流失,仪式感淡化,节日正在演变成单纯的节日或商家吸引金钱的噱头。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期。

从XX年65438+10月1开始,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启了我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种变化虽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局面: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节日的初衷落空,节日变成了“节日化”。

关于传统节日的“放假”,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节假日是不同的概念:节假日是实现公民休息权利的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相径庭,比如春节,寓意家人团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包含避邪迎福的内容。再比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让人们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休息日。

“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节祭祀、划龙舟、挂艾叶和菖蒲、清明节散步、插柳等。通过这些行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脉,怀念祖先,体现自己的价值观,这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日活动的简单化导致了仪式的淡漠,大大降低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城市化的进程让大部分人都住在鸽子笼一样的高楼里,理想的赏月环境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歪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节对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陌生了...难怪有人惊呼,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只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甚至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在增强凝聚力、确立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传承千年、内涵丰富的文化记忆,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燕说:“节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节庆习俗的传承可以齐头并进,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对节庆文化生活的及时补充。比较‘产品’、‘产业’、‘传统节日’,既符合时代需求,又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人们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话”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只有40%的人选择“在媒体上知道”;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肩负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节日氛围。

第一,粉丝

江南三月,鹰飞草高,天蓝万里,花满枝头,枝头簇拥着许多翩翩起舞的生命,那是蝴蝶!看,它们就像舞动的花朵,在风中嬉戏,在花丛中流连,陶醉在芬芳中。看到它们,连我都深深陶醉了,情不自禁地轻声哼起了《化蝶》这首歌:绿草如茵,绿花盛开,蝴蝶久久缠绵,千古深情,梁祝...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山人和瀛台,他们是书院里的兄弟,又仿佛是十八会里如胶似漆的一幕。突然,一阵风雨袭来,无情地摧残着枝头的花朵,望着地上飘落的蝴蝶,我泪眼婆娑地看到英台穿着婚纱跳了下来,她的心上人单波就站在那里...暴风雨过后,彩虹出现了,我看到无数的蝴蝶从最深的花丛中飞出...

我着迷了,着迷于这个变成蝴蝶的梦,更着迷于祖国的这种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幻觉

红楼深处,谁在叹息?

独自唱着“一纸荒唐言,一把苦涩泪,窦云作者疯了,谁能解味”,不禁感叹:谁能解味!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教养的薛宝钗,活泼急躁的史湘云,还有人间仙子妙玉...

奇怪的女孩,这是太阳和月亮的本质,在作者的作品中栩栩如生。我想,贾宝玉,弘毅的儿子,就出生在这个温柔富裕的小镇。这是多么幸福啊!但最终,他选择了离开世俗,回归荒野。作者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个过程,人生的选择要从灵魂开始吗?

梦入红楼,见火烹糊之奢,体味人间冷暖之苦。感受到“千红万泪,万艳同悲”的悲伤,理解到作者的苦心,他变得和贾宝玉一样超然开悟。

念叨着“清净如精来”,我渐渐化作一株绛珠草,陪伴着林妹妹...

祖国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我沉醉在梦中,不愿醒来。

第三,醒醒

梦终于醒了。一个千百次追寻的梦,发现了很多东西,祖国优秀的文化,心中的淡然与宁静。

醒来后,我环顾四周,灯火辉煌,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一步一步向前,心里很高兴。

看看北京的老建筑还像昨天一样新鲜。新的“鸟巢”和“水立方”不仅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也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将继续繁荣昌盛,其优秀文化将传播到四面八方!我想我从梦中笑醒了。

我走过江南。

潇雅

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如春雨,多如牛毛。京剧脸谱、龙凤祥云、刺绣等等,哪一个不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江南本身就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一座不能倒的丰碑。

我走过江南,那个撑着油纸伞,开着紫丁香的姑娘环顾西湖,纤纤细腰不及湖上的杨柳。温润如玉的江南孕育了温润如玉的情怀,忧郁而悠远。“月夜二十四桥,玉人哪里叫吹箫?”连诗人都赞美的地方,可见沉淀了多少感情。

我走过江南,遮阳棚,杏花,青麦。苏绣的精致灼伤了我的眼睛。难怪一直是贡品?试想一下,王公贵族小妾都穿了苏绣,你就不能说是贵族吗?

温柔的水乡,孕育了温柔的人。而像李和刘这样意志坚强的女性,也是江南独有的标志——她们堕入烟火之地,却能洁身自好,关心国家大事而不甘沉沦,对失去生命无怨无悔。妓女的命运恐怕要在这里改写了!谁说江南女子只有温柔?如果李证明给你看,女人就会坚强!

青花瓷的文明也是江南的骄傲:胚胎勾勒出青花,用笔浓淡,瓶身上描绘的牡丹恰似美人初妆。江南是青瓷的故乡,青瓷是江南的代表,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那么,江南作为一种文化就不能被推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