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成型方法

坯体的不同特征

要制作陶器,必须先将坯体转变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在窑中加热到高温,从而促进永久变化,包括增加强度、硬化和固定形状。根据不同的地区,陶艺家使用的粘土有不同的性质,这往往有助于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陶器。在粘土中混合其他矿物以达到特定目的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比如烧制后,气孔率略高的坯体,常用来制作陶罐或宋卡陶花盆。

坯体搓泥风干阶段

在大多数成型过程之前,需要首先除去坯体中的空气。以上叫脱气法,可以用真空泵,也可以用手工搓泥。搓泥可以帮助均匀分布坯体中的水分。坯体经过脱气、擦泥后,经过多种工艺成型。成型后干燥,然后烧制。干燥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皮革硬度”是指坯体约75-85%干燥的阶段。修剪和添加手柄通常发生在半干和湿阶段。“主干”是指生坯达到含水量接近或等于零的阶段。未烧制的物体将被称为“生陶”。

制陶工人最基本的工具是他们的手,但由于陶器制造历史的长期演变,已经开发了其他附加工具,包括陶轮和转盘、成型工具(拍板、垫石和灰泥)、滚筒工具(轮盘、泥板和滚筒)、切割/挖空工具(刀、开槽工具和布线)和修整工具(抛光石头、木锉和麂皮)。把泥球放在转盘的中心,这个转盘叫轮头。陶工用棍子或脚推动(脚操纵的拉坯器或脚踏轮)或变速马达。通常会在砂轮头上放一个用橡胶、木头或熟石膏制成的盘子,称为坯底板,然后将泥球抛在坯底板上,而不是抛在砂轮头上,这样就可以在不使成品变形的情况下,将成品与坯底板一起取出。

在拉坯的过程中,陶轮会高速旋转,泥球被压、挤、慢慢拉出,变成空心状。第一步,将粗糙的泥球向下向内压,直至完美旋转对称,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接下来依次“开”,即在泥球上打一个中心孔;“铺设底板”是指在容器中制造一个平的或圆的底部;“抛”或“拖”,即把壳拉近,塑造成同样的宽度;“修整”或“翻转”,即去掉多余的粘土来修整形状或做足。

虽然陶轮通常用于制作个体陶器,但也可用于批量生产。制作陶轮需要陶艺家的一定技能,但是一个熟练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制作几乎相同的盘子、花瓶或碗。由于陶轮本身的固有限制,它只能用来制作在纵轴上径向对称的陶器。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冲压、展开、雕刻、制作凹槽、切割面、V型切割等方法,使之在视觉上更加有趣。通常,拉坯制成的陶器会通过手工技艺进一步改造,增加柄、盖、足、壶嘴等功能。铸造浆料成型法常用于陶瓷的批量生产,也最适用于其他方式无法成型的陶器。将水与坯体混合制成泥釉,然后倒入吸水率高的石膏模具中。泥釉的水分被吸入模具,留下一层坯体包裹内表面,形成内部造型。将多余的泥釉倒出模具,然后将模具打开,取出内含物。灌浆成型在卫浴产品制造中非常常见,也用于制作小型工艺品,如复杂精致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