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

1.在电脑上是指1024X798的显示模式。

第二,别人好像指的是创意产业。

写下这个题目后,我觉得称之为“SOHO模式”可能更合适。毕竟798和纽约SOHO很像,而纽约SOHO更早更成熟,但798离我们更近,我们更熟悉,所以姑且称之为“798模式”。我的问题是:当一种行为成为一种模式,它还有生命力吗?创造精神还存在吗?还能继续创造财富吗?尤其是卖创意的创意行业,很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就像今天的798模式。

起初,罗伯特(美国人,经营798“艺术书店”)进入798,只是因为他对中国前卫艺术的热爱;给小丽(服装设计师,管理798“领袖服饰”)介绍更多的艺人,大概只是为了让仓欣(艺人,给小丽的老公)在那里不寂寞;黄锐(艺术家,经营798“AT咖啡”和“南门空间”)似乎在798看到了一些可能性。或许他们谁也没想到,798会在两年内成为北京的时尚新地标和“文化动物园”,地价在短短四年内翻了两番或五番,甚至引来海外房产大鳄。其实说到底,应该说艺术家天生的创作天赋是在顺应当下“创意产生财富”的时代个性。他们有意无意的利用了这个时代,或者有意无意的被这个时代利用了。

与纽约SOHO不同的是,798的形成更多的是自发的,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阻力。抛开这些,我们可以总结出798有意无意“成功”的几个方面。

首先,具有现代工业美学特征的建筑,起初租金较低。

上世纪50年代东德援建718联合工厂时,这里是最适合大型工业机械运转的车间——空间大,结构简单,坚固无比。后来,它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只剩下几个工人,裸露红砖的厂房和外面纵横交错的管道。与这座城市光怪陆离的现代建筑相比,这里散发着颓废的气息,感觉恍如隔世。这种感觉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因为是废弃厂房,这里的租金很便宜。当时每天每平米租金只有0.5元左右。算下来,一个200平米的空间月租金才3000元左右!这对于一些需要较大创作空间、经济实力不大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于是,一些艺术家结束了他们在圆明园的漂泊,陆续来到这里建立了最初的艺术工厂。在当时,它们主要以工作室的形式出现,如徐勇的“时间空间”画廊和黄锐引进的日本“东京艺术计划”。后来,“时空”几乎成了798的标志。

正是这些散落在空荡荡的厂房里的工作室和画廊,为798打开了一扇创意之门。很快,酒吧、咖啡店、工作室、画廊甚至时装、时尚饰品店、杂志和广告公司充斥了这个破旧的工厂。

于是,艺术家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精神。

艺术家不同于普通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奇思妙想,他们总是试图打破既定的规则。798的艺术家就是这种情况。在他们手里,那些旧厂房在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突然变得陌生了——因为内部已经被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装饰一新,并按照艺术家的想法划分出不同的适用空间。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创意展览、表演、活动和行为艺术在这里上演,吸引了无数的艺术爱好者、知识分子、小资青年和游客。而且所有展览规则基本免费,是“艺术观光”的天堂。不仅是艺术,各种商业活动也开始关注它。索尼在这里举办过新品发布会,甚至很多世界级的服装都在这里发布或展出。在商家眼里,这是一个充满创造精神的区域,符合商家的精神,也能证明商品的文化品位。的确,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时尚,创意永远是其生存的动力。

再者,人们对文化和新奇生活的追求。

今天的消费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质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创意就是文化产品的“原材料”。不管是真的热爱文化艺术,是附庸风雅,还是纯粹好奇,他们总能在798找到自己想要的。

以酒吧消费为例。以前北京人主要去三里屯,现在主要去后海和798。如果他们去三里屯,可能会被嘲讽为“农民”、“暴发户”。这就是文化消费的需求。去798不仅是文化和品位,还有艺术家的私生活和各种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艺术表演,这些也是人们去的原因。这里面有好奇和“偷窥”的成分。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态,艺术家的创造精神让798与众不同,这是吸引人的最重要因素。

最后是官方的最终批准,以及各方资产的注入。

如果只有那些艺人存在,798很难发展到今天的局面。毕竟他们是“非主流”,财力和影响力有限,需要外界支持。其实因为中国先锋艺术家的地位和那里地产商的崇拜,798的去留一直是个问题。后来,很多有实力的机构和集团不断迁入,包括外国皇族经营的大型画廊和巨额资本收购,最终保住了这个奇迹般的地方。

现在因为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798也逐渐进入政府的视线。不久前,北京已将798定为创意园区,北京目前正在编制《北京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798工厂有望进入保护范围。政府的认可让798再也不用担心是拆还是留。其实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不需要创造力的保守社会,很难想象会是什么结果。

798活了下来,这见证了短短几年社会对创意产业态度的转变。现在,它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之一。很多外国人来北京的旅游路线是故宫、长城、798。笔者曾经在798的“雨”画廊看到一个外国人下了飞机直奔这里,可见其国际影响力。

艺术区保留了下来,但艺术家们面临着去留的问题:面对越来越高的房租和越来越嘈杂的环境,很多不是很有钱、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还愿意留在这里吗?如果没有艺人,798还会是798吗?它还能有无限的创作活力吗?答案是肯定的,纽约SOHO与艺术无关,但它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尚区。因为艺术家永远是边缘人,他们永远会引导和驱动潮流。当潮流成为趋势,他们需要“退休”。

回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798车型在中国遍地开花。现在杭州有LOFT,南京有艺术街,昆明有创库,上海有苏州河艺术仓。这些地方一般都符合798的几个特点,但是这些地方很难有北京798那么多的艺人,也很难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还有北京798是自发形成的,这些地方(除了苏州河艺术仓库)大部分都是规划出来的。这会不会限制它的创造力,让它很难有原创活力?现在还看不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创意产业也是在一种模式下运作,那只能说没有创意。www.798as.com/

模式是“护老建园”,将废弃的工业厂房、仓储用地、烂尾楼改造成创意产业;承载广州百年开埠历史的太古仓、大阪仓,要改造成广州的“798艺术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