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丽水运动”的认识

丽水运动是马武平(1992)开创的。丽水运动成立的主要论据是在丽水盆地发现“近东西走向的商汤组与北北东向延伸的朝川组和方岩组层位重叠,有明显的交汇不整合”。

丽水运动的建立导致了浙江省白垩纪地层系统的变化。认为以火山岩为主的商汤组及其之上的地层是叠加在永康群之上的“另一个构造亚层”,建立了一个新的地层系统,称之为天台群。商汤组以上的岩性和岩相与朝川组和闫芳组相似,地层分别更名为赖家组。近年更名为“凉头塘组”和“赤城山组”。这一巨大变化已被浙江省许多地质学家所接受,成为主流观点,并被外界所引用。但以俞为代表的一些地质学家,在研究了丽水盆地报道的地质现象后,结合一些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组是整合在典型的琯头组之上的,对丽水运动持否定意见。

事实上,早在1989年,丁宝良等人就认为“商汤组应大致相当于潮川组,为同期非均质沉积”,或称“火山潮川组”。推而广之,“天台群”不过是火山夹层较多的永康群。如果是这样,“新构造子层”和“丽水运动”就成了空中楼阁。

马武平(1992)提出的浙江三大集团对比方案如表4-2所示。他将天台群叠加在永康群之上,形成相当于曲江群的“新构造亚层”。

表4-2浙江省白垩纪地层划分对照表(节选)

本文以天台群、永康群与丽水运动的关系为重点观察对象,在丽水运动的著名场所——丽水盆地进行实地考察,从丽水市西南的铜陵村沿公路向南至余村,再沿山沟向东追寻方岩组,直至明代南部山治南大门楼村。由于地层产状平缓,所谓的“方岩组”砾岩在铜陵至余村公路沿线出露面积较大,但向东进入山沟后,仅在将军庙南山南坡呈带状出露,其下有两层较薄的砾岩,均夹在深褐色浅湖亚相粉砂岩中。砾岩层以上约有100米的这种粉砂岩,更深的是“商汤组”。这些粉砂岩在岩性、岩相和层序上都属于潮川组。“商汤组”的火山岩构成了这座山的脊梁。从沟底看,“商汤组”和“方岩组”产状相当协调,不存在“商汤组与朝川组和方岩组层位重叠,呈北北东向延伸,明显不整合”的现象。笔者完全同意于(1996,1997)“该砾岩只是水下扇沉积”的观点。该层的湖相重力流沉积厚度只有20-30米,60-70米,远远小于真正的闫芳组。因为闫芳组是在地壳快速隆升阶段形成的磨拉石状地层,所以应该是由下向上依次通过辫状河亚相转化为湖泊相。这种由砂砾岩、砂岩和粉砂岩组成的辫状河亚相,在任一闫芳组的上、下段均可见到,而丽水盆地所谓的“闫芳组”是一种典型的浅水湖泊亚相粉砂岩。作者认为它是湖泊环境下洪水形成的高密度流沉积,与闫芳组似磨拉石组的形成机制、规模、相序、沉积部位完全不同。因此,这里不存在真正的闫芳组,“商汤组”与“闫芳组”的“角度不整合”关系也无从谈起。

与丽水盆地相似,新场盆地竟陵段也可见由重力流砾岩组成的“闫芳组”。湖滨亚相红色组之上有三个喷发-沉积旋回,一直在角砾岩凝灰岩之下,有数十米的砾岩。根据区域调查资料,这套火山-沉积岩被划分为潮川组一段,其上覆的“克山流纹岩”被划分为潮川组二段。在后来的地质工作中,潮川组一段被认为是闫芳组,克山流纹岩层位于闫芳组之上。对于新场的竟陵剖面,笔者认为第一层角砾岩凝灰岩下数十米的砾岩是湖泊重力流沉积,下伏朝川组湖滨亚相的粉砂岩顶面有明显的底部冲刷面(图幅ⅰ-3;图4-5)。该砾岩具有典型的递进复合叠加向上增厚序列。该剖面的较高层次尚未考察,似乎可能是多次喷发造成的多次重力流叠加,属于事件叠加沉积,并非真正的闫芳组。笔者考察的第一套砾岩是由湖滨相直接转变为砾岩,没有过渡的河流相。该相序不同于闫芳组,无疑属于重力流亚相。根据诸暨幅区域调查资料,在克山流纹岩下的砾岩夹层中采集到一些潮川期的腕足动物和植物化石。据此,这些砾岩应该是夹在朝川组中的湖泊重力流沉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