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有很多种,选一种降血脂。选择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听听临床医生怎么说。
降脂(胆固醇)治疗在医学上一般称为“调脂”治疗。因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是简单降低那么简单,降脂治疗更合适。
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药物中的首选。
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长期应用整体安全性较好(他汀类药物有不良反应,但与很多药物相比,长期应用仍是安全的损害肝脏的降脂药物吗?),所以推荐临床应用。
除了降低胆固醇,他汀类药物还有很多作用,如抗炎(炎症反应,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当然,最重要的心血管保护是通过降低胆固醇来实现的。
但是从天然红米中提取的他汀类药物那么多,普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血脂康,怎么选呢?
根据降脂需要的强度(降脂范围)。
他汀类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降低血胆固醇的程度。一般来说,降低胆固醇至少20%是有效的。
不同的他汀类药物有不同的降胆固醇作用(降脂范围)。下表总结了在相同药物剂量下各种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液胆固醇的程度。
由表及里可以看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是降胆固醇作用较强的药物,其他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作用较弱。
所以,如果本来血脂(胆固醇)水平就比较高,或者不算太高,但是要求的目标值低,需要大幅度降低胆固醇,那么就要选择降胆固醇作用更强的药物。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所列剂量相同,但实际上与临床常用的常规剂量不同。比如瑞舒伐他汀20mg/天的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20mg/天,但实际上瑞舒伐他汀的推荐日剂量一般为10mg,所以这两种药物的降胆固醇强度基本相同。
一些药物在降低胆固醇方面效果较差,如普伐他汀。但是软弱并不坏。如果原基线胆固醇水平不太高,所需范围不太大,可以选择降胆固醇作用较弱的他汀类药物。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这是为了用药安全。他汀类药物的整体安全性还是不错的。这么多人吃,真的有肝损伤和肌肉损伤的只有少数(降脂药伤肝吗?)。但是药物在体内代谢,一路下来进出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有些药物,甚至药物与食物之间,在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中,会相互影响,或者过分加强或削弱药物的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由肝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3A4代谢。这种药物酶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通道。许多药物通过它,一些食物也通过它。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避免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比如柚子是最典型的食物,会增加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所以服药时尽量少吃或不吃。如果你特别喜欢吃,那就换成交互作用少的药物。
还有一些药物,如常用的降低甘油三酯的β类药物、烟酸类药物、抗生素中的红霉素家族(大环内酯类),以及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等。,这会影响这些他汀类药物。用药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共用。
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钙拮抗剂如降压药(地平线、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和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也可能相互作用。所以,如果同时用药,药物剂量一定不能大,一般不超过20mg/天,有时只有10mg/天。
还有一些药物如果通过另一种药物酶通道代谢,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比如罗苏伐他汀,与P450酶为2C9和2C19,会与用于房颤抗凝的华法林竞争。因此,如果两者合用,就要加强抗凝(INR)的监测。
在他汀类药物中,普伐他汀的药物相互作用较少。这是因为普伐他汀不被细胞色素P450代谢,所以联合使用是安全的。血脂康,里面的他汀类虽然是洛伐他汀,但是含量比较少,里面有一些他汀类物质,所以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而且每个人对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反应不同,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在吃药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药的种类,能不吃的药尽量不吃;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尽量使用常规剂量和小剂量,避免使用大剂量(这将在后面的另一篇文章中介绍);还有,他汀类药物尽量不要与降甘油三酯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慎用)(如何防止降脂药物“损伤肝脏”?)。
根据用药习惯或时间表
在这些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可以随时服用,不受饮食影响,方便服药不规律者。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一般建议晚上睡前服用,生活规律的患者也可以。
此外,如果考虑价格因素,辛伐他汀原研药“舒降之”在大幅降价后进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近期,部分国产仿制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有具体生产厂家)通过了药品一致性评价,价格大幅降低,对患者用药也是一个好消息。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已有30年,有些研究持续了20多年。结果显示,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总比没有好,早期使用比晚期使用好。此外,尽管他汀类药物会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他汀类药物的总体益处超过了这种风险损害。因此,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适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此外,在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方面,研究报道普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的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