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医哲学智慧”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总结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独创的归纳辩证方法。早在大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入中国医学领域,成为医学理论。在中医中,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治疗。为了充分理解中医的本质,有必要了解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中的各种物质都可以根据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进行分类,五行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中医借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补充阴阳学说。
(a)五行相辅相成: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这意味着相互孕育、促进和鼓励;相互制约就是相互约束、抑制、克服。
五行法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互尊重的法则是:木图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在共生关系中,每一条线都有“生我”(母)与“生我”(子)的关系,在互尊关系中比作“母”与“子”,任何一条线都有“我胜”“我无敌”的关系,称为“胜”“无敌”。
五行相生,同时有相生相克:相生相克中也有相生相克(图1)。
相互繁荣,相互制约,是万物保持相对平衡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五行克制是很正常的。
五行中任何一个“行”太多或太少,都有不正常的现象,都会引起倍增或侵略。乘意为趁虚而入;欺负就是欺负。乘法过度,超过正常程度,其规律相同,但受害者更弱。互相对立就是“反克”,也叫反克,就是你本来可以打败的东西被它打败了,它的规律正好和相克相反(图2)。比如平时,土里灌满了水。如果土气虚弱,或者水邪泛滥,水会反过来侵土。
(二)五行分类:根据中医的五大行为中枢,将与自然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相似的属性和形态分为五类,其关系简述如下表:
二、临床应用:我国医学五行学说将人体各部位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相似事物之间有纵向联系,各种事物之间有横向联系。就纵向关系而言,如木,有肝、胆、目、筋、怒、蓝、酸、风等。,它们的相互关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肋”、“怒伤肝”,容易发生肝病。临床上常以面色来区分脏腑的症状体征,如青色多为肝风,红色多为心火,黄色多为脾温,白色多为肺寒,黑色多为肾虚。服药时有时可根据五脏与五味的关系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在横向关系中,即各种事物之间,用产生、制约、滥用等变化来解释生理病理条件下五脏之间的关系。
比如某脏的病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从另一脏传染,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染给另一脏。所以在治疗上,除了治疗某个器官本身的病变,还要考虑其他脏器,进行综合治疗。(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固脾”就是这个意思。还有所谓“虚补母,实为肃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的治疗原则。如肺气虚可根据土生金,虚补其母的原理,用温脾土法治疗;再比如肝火太旺,也可以根据木火其实是泻子的原理,用清心泻火的方法来治疗。
五行学说是根据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将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进行比较后,分别归属于五行。如果事物的特性与木相似,则属于木,与火相似则属于火。
根据五行学说,五行之间是有关系的:生、克、乘、辱。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五行的相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就是相互禀赋,相互鼓励。五行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共生关系也可以称为母子关系,比如木生火,即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
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五行的顺序是:木图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
相互成长,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没有生命,事物就不能发生和生长。没有制约,事物就没有束缚,正常的协调就无法维持。只有保持相互生长、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生和发展。
如果五行互相干扰过多或过少,就会破坏生克的正常关系,就会出现相乘或相虐的情况。乘法,即五行中的一个对另一个过于克制。比如木太强,金不能正常克制木,木就会压倒土,使土更虚。这是木取土。辱骂对方,即五行中某一行太多,以至于另一行无法克制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也叫反侵略或反侵略。比如正常情况下水可以杀火,但是水太少或者火太多的时候,水杀不了火,反而会被火烤干,也就是火可以杀死或者侮辱水。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身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把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入五行。从五脏的禀赋来看,肾水的本质是滋养肝木,肝木藏血助心火,心火之热是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补肺金,肺金清化助肾水。由此可见五脏之间的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可解郁脾土,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即土水的泛滥;润肾水可以防止剧烈的心火,也就是水可以胜火;心火之阳热,可制约肺过于清化,即火能杀金。中医也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气候、饮食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也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因为脏腑属于五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基于五行学说的规律。若肝病波及脾,即木取土;而脾病肝,即土辱木;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是木滞土虚或土和木滞。肝病影响心脏,是母病,子病;影响肺,即木辱金;影响肾脏,也就是孩子病和母亲。
中医的望、嗅、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都有其五行归属,从而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例如,面色发青、爱吃酸味食物、脉细数的患者可诊断为肝病;面色发红,口苦,脉沉,可诊断为心火亢盛。再比如痉挛伴急性惊厥,根据五行归类为木病,从人体脏腑角度可以诊断为肝病;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为水病,病位可定义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患病脏腑本身,还要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来控制疾病的传播。正如《难经》所言:“见肝之病,知肝要传于脾,先健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提出了虚补母,实则肃子的治疗原则:
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虚证。在针灸疗法中,所有的虚证都可以通过母经或母穴来补充。比如治疗肝虚证时,选肾经节的阴谷穴。这是不足就补其母,补其母就安其身。
2.腹泻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演示。在针灸疗法中,每当有多余的证据时,它所属的子经络或子穴位都可以被清除。若肝气不足,可用心经少府或本经薛莹治疗。这其实是拉肚子,拉肚子是妈妈的安全。根据母子关系,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1.滋水含木法,即滋肾(水)阴养肝(木)阴,适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肝阴虚证。
2.补火养土法,即温肾阳(火)补脾阳,适用于肾阳下降引起的脾阳虚证。五行中火指心,但自称门升论,对身体的温暖多指火在命门中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养肺(肾)肾(水)阴虚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运津滋肾者,或肾阴虚,精气不能养肺,以致肺肾阴虚者。
4.养土生金法,即补脾(土)气补肺(金)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证,不能养肺,导致肺虚脾虚。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确立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造水法适用于水多而致脾虚水胀之证。水土指脾肾,滋土造水指温补脾阳,或温肾健脾,亦称温肾健脾法。肾阳不足不能温脾阳,肾不能控水,脾不能造水,水不能湿。因此,治疗应以温肾健脾为主。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过松,木旺之证。木土同为肝脾。抑木助土,即疏肝健脾治疗肝郁脾虚,又称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调理肝脾。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过盛,水火不畅,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泻南补北法就是泻心火,滋肾水,也叫泻火补水。
4.助金平木法适用于肺亏肝火过盛之证。金木既是肺,又是肝。佐金平木,即清肺气抑肝木,又称清肺泻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