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禁业千人以上增速双下降是怎么回事?

半数以上禁入行业关停,千人以上增速“双降”——北京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金钥匙”

禁止类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55%,城六区达到79%;产业工人减少到98万人,首次减少到百万以下;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三年保持“双下降”态势...在9日举行的北京市“奋斗五年”新闻发布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绩单”出炉。

长期以来,首都的发展一直受到功能过多、人口过多等痼疾的困扰。正如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所说,适当疏解非首都功能,采用大禹治水的方法,疏解与控制人口规模相结合,给出了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钥匙”。

坚决放弃:以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

刘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北京市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坚持疏解和控制并重,分类施策,把疏解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今年以来,北京集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年度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调控目标。”

自2014起,北京市制定、实施、修订了全国首个控制“城市病”禁止和限制新增产业目录。全市国民经济中禁止和限制的行业比例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据介绍,《目录》实施以来,北京市未办理工商登记业务总数达到654.38+0.7万。

北京在控制增量的同时,也在疏解存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范健表示:“根据是否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我们将对存量产业进行分类。”

据介绍,2013至2016,北京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341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的关停退出企业1200家的任务。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已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72家,完成全年任务的74.4%。

“一直说北京的产业大军达到了一百万,现在产业工人98万,减少到了不到一百万。”范健说。

“北京已经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从‘聚集资源促进增长’转向‘疏解功能促进发展’。”据刘介绍,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带动下,全市常住人口已连续三年保持“双降”态势。2016年为21729万人,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比上年下降3%。

“赢”在高端:从“三降三升”到“三家三得”

随着北京严把准入关,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聚”和“招”的局面进一步扭转。

数据显示,受到严格监管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2065年、438+06年分别下降72.75%、26.42%和18.36%。相比之下,未列入限制名单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分别增长12.77%、26.76%、22.53%。

刘说“三降三升”就是通过解体的作用进行“减法”。北京正在剥离“白菜帮”,发展“白菜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主动瘦身就是主动健身。”范健表示,北京市经信系统妥善处理“三家三得”的辩证关系,即在发展理念上,要放弃速度,获得效益;在行业的选择上,坚决弃低端而精;在产业调整和布局上,敢于放弃局部和眼前利益,争取京津冀的长远发展。

据介绍,“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计划于2015年发布,旨在推动“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2016发布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术改造目录,引导高端要素向创新型产业集聚...

“高端产业引领增长。”范健说,6月5438-今年4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2%和9.2%。

协同对接:变“漫灌”为“精准滴灌”

“在推进产业对接上,着力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变‘漫灌’为‘精准滴灌’,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刘对说:

据介绍,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城建重工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开工建设。设立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母基金200亿元,支持首钢北京园区和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张承生态功能区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2016年帮扶资金达到4亿元;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发布与实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正式揭牌并签约45个项目。

此外,年产30万辆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沧州正式投产,实现“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今年产值预计达到6543.8+02亿元。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吸引86个生物医药转移项目,与北京医药企业签约59个。

刘介绍,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的带动下,京津冀投资呈现井喷态势。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投资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3.35倍。

“北京把首都产业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同步谋划和布局辐射作用。”范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