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航空工业是怎样的?

1906年,福建永安人刘作成和同乡李宝玉从全敏师范学校毕业后,被清政府选派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工程航空学校和早稻田大学。在美国莱特兄弟和旅美华侨冯如研制和试飞成功的鼓舞下,刘、李积极投身于飞机的研制工作。在一些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刘和李合作制作了《飞机一号》。由于日本机场使用不便,宣彤第二年八月,在清政府的号召下,在北京南苑银殿的一军操场上,由军事顾问处出资修建了一个工厂工棚。1911年4月,刘、李成功试飞国产自制“飞机二号”,但在飞行过程中因发动机曲轴损坏坠落失败。刘作成受了重伤,再也没有飞过。

1910 10 10 19、李宝玉、刘作成决定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并在《大公报》发表《航空研究会发起及简介》,提醒国人世界航空事业刚刚起步,中国应抓住机遇:“不要让一切都落后。191010 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李宝玉的飞机研究报告,成为中国最早的航空论文。李在1910年前就对飞机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提出了“后燃前推”(即喷气推进)的思想,比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早了30多年。李宝玉于1912年8月2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26岁,成为我国航空学界的先驱。

1909年8月,清政府为海军大臣宰勋、撒振兵出国考察做准备时,派学生去英国留学。1915年,这些学生转到了美国留学,其中有内蒙古的巴育藻,福建的曾益晶。他们先学造船,后学飞机制造,1917年2月回国。

北洋政府想办潜水学校,培养航海、航空制造方面的专门人才,校址选在大沽、上海、福州。结果选择了福州马尾,大概和当时海军中福建人多有关系。1965438+2008年3、4月,北洋政府海军部在马尾海军学校附设潜水学校,在海军船政局设立海军飞机工程部,由巴育藻、曾益晶负责制造飞机。当时制造飞机用的钢、铝等金属材料,国内都不生产,只能用国外的产品,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都是福建生产的。海军飞机工程办公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飞机制造工厂。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广东发生省港大罢工和夏基惨案。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留法飞行员Jacky(福建莆田人),在菲律宾推行航空救国,发起组织华侨飞行队和福建民航学校筹备委员会。他选定厦门鹤山吴彤为校址,于6月1928+00成立厦门民航学校。后来由于资金困难,无法维持,只好并入广东航校。1934年5月,Jacky在柳州机械厂设计制造了中国早期滑翔机,并试飞成功。

毕业于德国汉堡飞行学校的福建人陈文林,曾购买英国Avro公司的阿扁式飞机,于3月1929从英国出发,5月12经德国、希腊、印度等国飞往厦门,成为成功完成国际长途飞行的中国第一人。1933年7月9日,陈文林、潘乘坐自制的“江雀”飞机从厦门飞往上海,换了发动机,途经多地,于10年10月22日返回厦门。6月5日,1933,曾怡静和外籍飞行员蒲丽驾驶自制的“江风”水上飞机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进行了一次长途飞行。这些都是当时国产飞机成功的长途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