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与防病保健的机理

一、艾灸疗法概述

?艾灸,主要是以艾叶为原料,制成艾条,再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它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激发和调动人体固有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黄帝内经·灵枢·关震》中有一句话:“针灸不做的事,适宜艾灸...阴阳两虚,火宜”。

二。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范围很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温经止痛,使气血调和,总的原则是无痛。如循经灸胃痉挛、痔阳、足三里,循经灸各种神经痛等。

2.协调阴阳,达到补虚泻实的效果。比如针灸配合调理失眠、嗜睡等睡眠障碍,对内分泌腺有双向调节作用。

3.健脾补血,止血:

艾灸可以健脾,健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可以使各种出血、贫血恢复正常,如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藏白等。

4.通经化瘀:

艾灸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速炎症、肿胀、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代谢和吸收,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相关的神经节段和中度,恢复快,远期效果好。

5.升阳解郁,扶正固本;

凌叔。经络:“实为泻,虚为补,郁为灸。”在应用上,比如下垂的脏器,可以艾灸一百次。《同仁针灸经》上说:“元气会丧失,六经还有一点胃气。如果生命暂停,生死就会静止。这时候可以用不寻常的药饵来救,而且必须是气、海、腹、清。

6.引火回元引龙入海:

凌叔。阴阳二十五人:“气多于上者,宜导于下”。这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充血、头晕等现象的含义,可以艾灸神阙或涌泉穴。

7.消除疲劳,预防疾病,保护健康:

药王孙思邈在《备千金以救急方》中说:“凡到兀术旅游的人,身上常需艾灸两三处。如果不让疮暂时痊愈,温热疟疾的毒气是不会伤人的。”。

艾灸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只是在现代被埋没了。宋代窦料《扁鹊心书》中指出:“人未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他们虽然不是神仙,但也能活一百多岁。”又如,宋代章昊在《医论》中记载“若欲安,则能留于丹田。即无风疾”。据说在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化脓灸可以提高免疫功能,防病强身。现代针灸大师程丹安先生也非常重视保健艾灸,在其《针灸杂志》中记载了“仙传寿灸法”:“每月初取涌泉穴与艾灸一起,至每月初七,每日在石矛艾灸,直至陈石,艾团大如小莲子,大家都知道痛就止了。”

常用的保健艾灸穴位有:

A.高一舒:调肺补虚,强杨琪。

B.风门:清热止咳,预防感冒和中风。

C.身体专栏:艾灸是儿童保健的重点,能祛风宣肺,清心益脑。

d大椎:解表散寒,清脑安神。

E.钟山: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F.神阙:回阳强身,温补脾肾,益气延年。比如隔盐灸,每次3-5个小馒头,隔天一次,一个月10次。晚上9点最好。

G.气海:滋养元气,补肾固精。

H.关元:老年人保健的重要穴位。温养元气,调和冲任,治诸虚损。

一、足三里:治一切胃肠疾病,防中风,延年益寿。

J.涌泉:老年人保健的重要穴位。补肾降火,熄风开窍。

8.益肾利水:

水液代谢主要依靠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而艾灸相应穴位可改善肾功能,温阳利湿,改善津液性质。

9.预防中风:

唐代孙思邈大师在《备千金要方》中提出艾灸预防中风七穴:百会、风池、守经、曲池、石丰、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说,“但无中风时,一两个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久而解之。”

作用机理:有相应的实验研究数据。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以下关键词搜索,不赘述。

1.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

2.调节身体的免疫功能

调节血压

4.调节内分泌水平

5调节脂质代谢

6.抗衰老

4.艾灸方法

艾灸一般用艾绒做成塔状,里面有大麦粒、枣仁、五子等。用或不用姜片和药饼,放在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灸多用于挂灸、循经灸、雷火针等。它实际上是一种用艾条热敷的方法。现代更常用温针灸和温灸器灸。

?按照中医理论,艾灸治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头身,再灸四肢;先灸左侧,再灸右侧。

4.新专利葫芦药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老的中医也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各种艾灸工具发展迅速,提高了效率。但总的来说,还是用艾绒做原料,用明火点燃的方式最正宗,疗效肯定。这也是艾灸的两个核心要素,即明火的热辐射作用和艾蒿挥发油的药用作用不可改变的学术知识。葫芦药灸的特点是专病专药。

大钟寺孙园工作室:主要经营成人及学生视觉脑保健、中医特色手法调理鼻炎、针灸美容、特色通络灸、保健灸、葫芦灸等多种灸法。周一、三、五、日下午2点到6点。需要预约。

王医生简介: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科,师从广安门中医院韩碧莹、刘等多位名医。毕业后在海淀中医院针灸科工作十一年,每天咨询五六十人。期间一直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应用火针、董氏怪穴、放血、耳穴豆等特殊疗法,对各种艾灸方法也是上瘾。本人实践经验丰富,对常见病、多发病疗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