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书法和字画?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作为国粹,虽然现在不能让大家都学书法,但还是要知道一些书法鉴赏的必备知识和原理!很多初学者不知道书法欣赏从何入手。专家表示,书法鉴赏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书法欣赏点画线条

书法欣赏中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其本身是抽象的,其形成的书法形象没有确定的意义,但应包含美的一切特征。这样就对书法的点画线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有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

1,实力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个比喻,指出了人们心中由画线唤起的力量感。早在汉代,蔡邕就在《九势》中对点画线条作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劲在字中”,“使笔心始终在点画中行走”,“使点画尽可能有力”。要求点画要深藏桂角,所作所为必收,易显其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中线。中线笔一定要取收敛中心,这样才能使点画线条圆润流畅,温而不软,蕴含力量。但点画线的起点和终点并不都隐藏在角落里(大印和小印都必须隐藏正面)。书法常根据需要藏与露相结合,尤其是草书。欣赏书法时,不仅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连续性和呼应性,还要注意中间部分是否流畅轻盈。

2.节奏感

书法欣赏要注意节奏感。节奏原本是指音乐中音符的高低、强弱、长短有规律的变化。由于书法在创作过程中的力度、速度不同,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式都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得书法的点画线条有了节奏感。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一,进一步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来说,楷书(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而行书(行书、草书)节奏感强,变化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心用笔的结果。中心所写的笔画,“映在阳光下,画中心有浓墨,恰在其中,至于折处,并无偏差。”这样点画线条就可以饱满,圆润,圆润。所以中心用的笔一直很受重视。但是,我们并不能发现书法创作中随处可见的侧写。除了小篆,其他所有书法风格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草书,作为中锋的补充和衬托,边锋随处可见。

(二)书法欣赏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字形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结构、整行循环和整体布局三个部分。

1,单字结构

欣赏书法时,字的结构要工整、顺直、长短、平衡。这样,在关心真理的基础上,才能关注真理的腐朽,错综的变化,自然的形象,平中之危,危中之趣。

2、整行之气

书法鉴赏作品中,人物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连贯呼应。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文字虽然是独立的,但笔画是断裂的,是连接的。行书、草书等动态文字,可以逐字逐句,有游丝牵引。此外,还要注意大小的变化,积极的回应,虚实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气的循环才能自然连贯,血管才能畅通。

3.总体布局

在书法作品中,点成字、连字成行、线成章的组合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从而构建了书法欣赏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密度适当,计白为黑;平坦均衡,互为正;高低不平充满变化。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文字以公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文字变化错综复杂,跌宕起伏。

(三)书法精神

精神是指一个人脸上的空气和光彩。书法中的表现,是指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所透露出来的精神、风格、气质、意趣、意趣。“精神为上,形次之,两者皆可见古人。”说明精神高于“形质”(点画线条的形状和外观及其结构布局),形质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表现的本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整体和谐。追求精神,表现自然的精神,永远是书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也流传了很多书法理论,有很多关于书法的理论经验。中国书法的发展也吸收了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的精华。人们把书法称为“无声的声音”和“纸上的布图”。

一、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写作练习技能水平。书法艺术的技巧包括用笔、写字、作曲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用笔、扎字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造型因素和手段,章法是书法美的创造者表达思想观念的一种技巧。任何人在这三个方面有缺陷,就无法创作出具有健康审美特征的作品。相反,“如果你写得好,用笔正确,你就成功了一件有生命有空间的艺术品。”若字与字之间,字与字之间,能‘回眸环顾,阴阳沉浮,如树木枝叶,相让如落花流水,纷纷而下’,此字乃生命之流,一曲舞蹈,一曲乐章”(宗白华《中西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第二,强化道德观念,赋予书法作品审美人格魅力。书法本质上是书法练习者内心感受和人格修养的物化形式,借助书法艺术创作来“涂抹”。古有言,字如其人,“书亦用心画”(杨雄《法眼》),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一幅书法作品,字里行间传递着书法家内心世界的各种信息。大师弘毅以其崇高的思想和理念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他的书法线条经过佛教的洗礼和净化后显露出来的古朴厚重,极富内在美。静态的造型和空灵的编排构成的作品形式,让人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和高贵,与那些唯利是图、态度庸俗的人所写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怪杨受敬说“质高则笔雅。”(“学你的话”)

第三,提高知识修养,提升书法审美创作的文化品位。“退笔如山还不够,读万卷书才能明白神。”苏轼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内功(技能)与外功(知识修养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书法艺术中的文字作为一个民族和个人精神、思想和情感的承载和表达。成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审美价值,使人快乐而美好,不仅仅是因为创造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点画文字的技艺(即法度),更重要的是因为字外之作所赋予的书法艺术审美创造过程中的精神内涵。宋·黄山谷曰:“胸中有万卷书,不随世,则书不病而韵。”(《山谷文集》)说明学问比书本丰富,有治病之韵的功效。王铭毕说:“你肚子里要有一百本书,才能落笔不俗。”(《书画传》)可见学富于书,可俗也。清代的邵美臣也认为,“过去论文笔绘画,‘去火’是最好的”,但‘去火’不学是不行的”(见《画农》)。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从来没有一个没文化的书法家。相反,古代文人虽然不擅书法,但书法是书卷气的。先不说那些远的,现代文坛的领军作家鲁迅、谢无量、叶圣陶,无意做书法家,但他们的笔记自成风格,堪称大师。鲁迅的书法“朴质不拘,洒脱有法度,远超宋唐,达魏晋,为世人所珍藏”(《郭沫若鲁迅手稿序》)。谢无量的书法典雅、真实、自然,富有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书香之气。它超越了时代的审美语境,即使在思维多变、观念多元、流派纷呈的信息时代,也自然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成千上万虔诚的崇拜者在其精神魅力下形成的“通俗书风”,成为引导时代潮流的主要流派之一。

第四,体察自然风土,升华书法创作的艺术境界。潘伯鹰说:“书法家一生都沉浸在书法中,所以他依靠他娴熟的书法建立了他不朽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他感受到的一切,这里那里,今天明天,都可能‘触电’,转移到中风上。这位书法家长期积累了他的技巧。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的书法就会突然转变到另一种升华境界。”(《论中国书法》)唐代张须山的草书,并没有根治他的功力。“观物,见山川鸟兽虫鱼,花草日月星辰,风暴烈火,雷电,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韩愈《送大师高仙序》)皆寓于书法之中。所以,张旭的《野草》,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名垂青史。另一个村民怀素,一个藏真相的和尚,自称草书三昧。起初他书法很勤快,秃笔被埋没,芭蕉叶全废,被人称道。尽管如此,它的艺术境界并不太高。后来因为看夏云在风中飘,对书有了顿悟,书风变得炉火纯青,写出了“壮士拔剑般动人”的大草(朱续书断章)。总之,书法美的创造者只有回归自然,把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置于笔端之下,才能引发灵感,升华境界,超越自我,创作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作品。

书法艺术审美境界的几个代表:

1,平和、质朴、和谐之美,这种境界,相见短度,胜则公允,衡则轻重,刚柔相济,奇则是非,方圆两者并用,胖瘦相宜,骨肉匀称,这就要求矛盾双方都在适当的限度内,保持一种合理的和谐,所谓温柔,然后君子可以相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所谓中和与一致,能使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得到最丰富的表现。这种审美境界创造出高度优雅和谐的作品。

2、朴素自然,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朴素、天真、自然、平淡的氛围,这就要求作品厚重而不轻浮,浓烈而不油腻,朴素而不华美,深沉而不张扬,含蓄而不瑰丽,它不雕琢东西,不故作灵动,从而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质朴真诚、自然的审美境界,老。他们不否认法令和技能的作用,但他们强调法律获得的绝对自由。他们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3.严谨的法度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严谨的造型之美。这种审美境界是点画有思想,结构牢固,用笔精准,一丝不苟,巧妙周到,端庄对称,以工整为法,以技取胜,技巧娴熟,重在犀利,从而呈现出端庄严肃的意境。

4.赵孟頫在《雅小楷》中就是这种境界的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报纸追求的是一种飘逸摇曳,含蓄邋遢的女性美。这种审美境界,以其迷人秀丽的外表,清爽飘逸,温婉醇厚,代表了典型的南派书风。试着看看赵孟頫的小楷,婉约飘逸,婉约飘逸,如美丽的花朵和诗人。

5.黄道周是小楷中这种境界的代表。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阳刚之美,险峻雄浑。这种审美境界以其温婉豪放、飘逸豪放,代表了典型的北派书法风格。试看黄道周的小楷,点画重,结密,姿奇,折正方,慈悲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