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食主义的六个必须知道的问题

1关于素食的六个必答问题1。选择吃素与否需要考虑自己的体质和生理状态吗?答:一般来说,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卵清蛋白”,可以喝牛奶,吃鸡蛋或至少其中一种;一种是完全不吃任何动物源性食物的“纯素食者”。前者一般认为不会显著影响营养素的供给,后者则需要非常精心地安排膳食营养,避免营养素的缺乏。

虽然素食有很多好处,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对于儿童青少年、孕妇、贫血人群、消化不良或胃肠疾病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不建议食用纯素食。

未成年人和孕妇正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细胞生长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素的需求量很大,但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B12、维生素D等,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源性食物中;此外,虽然各种素食者也含有铁和锌,但它们的存在状态不同于来自动物的铁和锌,它们往往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即阻碍营养物质吸收的物质,使这些微量元素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

因此,对于对铁、锌等营养素需求旺盛的儿童和孕妇,以及有贫血、缺锌症状的人,如果吃了纯素食后不额外补充营养,可能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此外,患有肠胃病的人,或者体弱多病的老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较差。如果实行纯素食,也可能造成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12、钙、锌等。以上人群如因特殊原因不得不吃素食,应在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2.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素食来减肥和美容。有些人认为它可以平静他们的头脑和脾气。这有科学依据吗?素食是否有「提神」身体的神奇功效?答:吃素带来的各种良好的身体感受,其实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科学道理:各种蔬菜水果、杂粮杂豆、蘑菇和土豆中含有多种可溶性维生素、钾、镁、钙等矿物质元素、膳食纤维和低聚糖、大量抗氧化剂和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功能性成分。

充足的维生素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代谢和功能,避免因缺乏B族维生素而产生的抑郁、烦躁和疲劳的感觉。

-多摄入钾、镁、钙,可降低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心情平和安宁,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膳食纤维和低聚糖可以增强饱腹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减少体内胆固醇的重吸收,预防便秘和许多肠道问题。

——抗氧化剂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功能,有助于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植物性食物中的一些非营养功能性成分,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改善血液循环。

-食用天然成分的素食,几乎不会导致蛋白质过剩的问题,给肝脏、肾脏和消化系统带来的负担更小,人体在饭后会感到更加放松,精神状态也更好。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生物放大定律,植物性食物中的环境污染物水平通常低于动物性食物,所以减少动物性食物后,体内难降解污染物的摄入量会减少,这也可能是使身体感到放松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素食的好处主要来自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好处,而不仅仅是“不吃肉”的好处。肠道菌群正常,新陈代谢顺畅,污染物少,肝肾负担小,很多人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平和。

3.素食方法不当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尤其是女性,吃素的话会缺乏胶原蛋白和脂肪,所以人会显得干瘪?是这样吗?答:其实只要素食者有合理的食物结构,注意补充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C等某些营养素,即使是素食者也能保持健康。只要蛋白质和维生素充足,胶原蛋白是人体可以合成的,不一定要从鸡爪、猪脚的皮中取。坚果、大豆等很多植物性食物中也存在脂肪,吃素不会带来脂肪缺乏的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过着素食的生活,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肉,但我们的祖先依然身体素质好,头脑聪明,生育能力强。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素食者不知道科学的配餐方法,尤其是一些追求快速减肥的女生。他们认为素食主义意味着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吃。这种错误的饮食结构很容易导致营养缺乏,大量脱发,头发干燥,皮肤松弛,受凉,精神萎靡,贫血,缺锌,内分泌失调等等。

因为女性在育龄期每个月都会流失几十毫升的血液,也就是会流失铁,所以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铁,缺铁性贫血的女性远远多于贫血的男性。肉类中的铁是最容易被吸收利用的。所以,与男性相比,女性适量吃点肉预防贫血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女性相对不适合吃素的原因之一。如果女性选择纯素食,建议服用营养补充剂,同时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效预防贫血。

4.吃素有哪些误区?有哪些注意事项?答:现在食品一旦贴上“素食”的标签,往往会给人一种健康的印象。其实吃素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但吃素的人大多认为只要不含动物性食品原料,营养价值就很高。这可能是最大的误区,也是一些女性吃素后发现自己胖了,身体退化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素食者,你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限制加工食品的数量。虽然很多加工食品都是以植物原料为原料,但主要成分多为精米粉,并添加了大量的糖、油、盐和“植物奶油”,以获得良好的口感。这些食物会完全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

2)烹饪控制油、糖、盐。植物原料的味道通常比较清淡,但有些素食者会添加大量的油、糖、盐和调味品来满足口味需求。比如一些以素食为主的类肉类菜肴,一些甜食和零食,虽然没有动物原料,但含有相当高的油、盐、糖和增味剂,没有植物性食物原有的保健功效。

3)多吃水果,少吃主食。很多素食者爱吃水果的酸甜口感,但吃水果时不要忽略了8%以上的糖分。我们应该少吃主食,防止能量过剩。果汁也有同样的问题。它们的含糖量都在8%以上,甚至高达16%,大量饮用有可能发胖。

4)素食≠生吃大量蔬菜。蔬菜中的许多营养成分,通过加热烹调,可以很好地与胃肠道中的油脂混合,从而被吸收利用,如维生素K、胡萝卜素等。完全生吃不利于这类营养的吸收。

5)选择绿叶蔬菜。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蔬菜也是有利有弊的。因为蔬菜在素食者的饮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要尽量选择营养丰富的绿叶蔬菜。

6)把主食换成杂粮杂豆。白米和白面含有的营养成分很少,不吃肉减少了B族维生素的来源,豆制品中的维生素含量也很少。只有用杂粮杂豆代替大部分主食,才能有效提高B族维生素的供给水平。

7)牛奶、豆类或豆制品要充足。素食者需要从牛奶和豆制品中获取蛋白质、钙、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D。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

8)适当摄入发酵制品,补充维生素B12。虽然人体内储存的维生素B12在转素食后仍可支持三四年,但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导致恶性贫血和神经纤维变性。这种维生素不存在于纯植物性食物中。所以对于纯素食者来说,只能从真菌和发酵制品中补充。但由于维生素B12在这些食物中的利用效率较低,建议额外补充维生素B12。此外,发酵食品中铁和锌的利用率也比较高。

所以,吃素不是吃蔬菜水果那么简单。相反,它需要比吃普通餐更注重食物的均衡和搭配,必要时服用营养补充剂。因为只有在营养充足均衡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吃素的优势和好处。

同时,对素食的追求完全不需要绝对,也没有必要把素食当成一种优越感。认为只有吃素才是精神贵族的生活方式。毕竟人类是杂食动物,以素食为主,吃少量的鱼会更容易达到营养平衡,同时也能兼顾食物感。

5.人们的印象是吃素的人感觉很虚弱,很脆弱,但是很多需要消耗体力的运动员也有吃素的。这应该如何解释?答:的确,说到素食,人们会想到风一吹就摔倒,天冷就感冒的人。事实上,我们对素食者脆弱的印象是营养不良的表现。这和改革开放前老百姓一年四季吃不上两两肉,基本都是蔬菜杂粮,身体不健康是一个道理。那时候没什么吃的,现在不吃了。

素食运动员不一样。他们的饮食都是专家严格制定的,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此外,每天大量的运动使他们的骨骼更强壮,肌肉更饱满,因此他们看起来精力充沛,身体强壮。所以素食者一定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充足且均衡。他们不应该只吃蔬菜和水果,而应该在饮食中增加豆制品、真菌、土豆和坚果。分泌鸡蛋的人应该保证鸡蛋和牛奶的数量。另外,每天要做适当的户外运动,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否则会像难民一样面黄肌瘦,抵抗力下降。

6.作为初级玩家,你觉得有哪些入门方法?我可以成为“部分素食者”或“半素食者”吗?答:对于一个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来说,突然把他换成蔬菜水果肯定很难适应。甚至可能在吃素两天后反弹。所以,对于决定吃素的人,你可以先给自己一个调整的过程:

首先,摒弃油腻厚重的菜肴,如糖醋里脊、红烧鸡翅等。,并以烤炖的方式烹调肉制品,每餐加一份少油少盐的绿叶蔬菜,逐渐让你的味道变淡;

然后,可以尝试把餐桌上的一些肉类换成豆制品,每餐多做蔬菜,把两餐之间的正餐换成酸奶、水果、坚果等天然食物。

然后,试着一周只吃一到两次肉。这个时候,我会渐渐觉得,不是不能吃肉。清淡的素菜能尝到食材的原味;

最后一步,把肉类完全赶出你的生活,通过鸡蛋、牛奶、豆制品保证蛋白质充足。

这种缓慢的改变不会让人无法接受,也不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身体更好的应对素食生活。至于具体时间长短,要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安排。

除了部分有宗教情怀的人,大部分人其实都可以是“偏食者”。根据中国的膳食指南,从营养平衡和预防各种疾病的角度来说,多吃素少吃肉的生活本来就是健康的。即使不追求素食,也要达到“三荤一素”的日常食材比例。

相对于经常缺铁性贫血的女性,贪吃鱼油腻、血脂血压高的男性换一种“偏素食”的生活会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