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队勘探开发一体化典型案例调研分析报告
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新疆一队)位于新疆鄯善县,前身为地质部第一地质大队。1976年铁矿勘探大会期间从云南转到新疆,后又转到新疆地矿局,从此扎根新疆。2006年,全队职工人数为58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25人。退休职工1089人。
目前团队总资产2.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亿元。2004年全队总产值超过4亿元,占新疆地矿局产值的1/3。其矿业开发产值已超过3亿元,也是国内矿业产值较大的地质队之一,年利润6543.8+亿元,年纳税6000万元。2002年至2006年,经济总量22亿元,收入20.8亿元,生产增加值9.75亿元,利润5亿元,上缴税收3亿元。与2001相比,2006年经济总量从65438+6500万元增加到7.27亿元,增长了近4.4倍,年均增长34.49%。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
90年代初开始试行内部企业化管理,1996成立吐鲁番金源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以大队“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企业化运作。除职能管理部外,该队二级单位还包括7个地矿勘察院、实验室、勘察公司、宝坻公司,经营梧桐沟等12矿山。与当地相关的矿山有:应时滩金矿一厂、马头滩金矿(选矿厂)、红云滩铁矿和宝坻球团厂。新疆宝坻矿业公司、哈密鑫福源矿业公司、新疆同兴矿业公司、鄯善蔡红矿业公司、鄯善银星矿业公司、鄯善众合矿业公司、新疆盛宝矿业公司、新疆华源童生矿冶公司等目前,该团队不仅从事地质勘探和工程勘探,还从事铁、金、银、铜、铅、锌等金属和石材、菱镁矿等非金属矿产的开发。
40年来,特别是10年来,大队从单一的地质勘探队发展成为集勘探、采矿、冶金、工程、修理、商业、物业为一体的资源型集团企业。专业从事地质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地球化学勘探、实验测试、岩心钻探、稠油井钻探、工程勘探、工程测绘、计算机绘图等项目,从事铁矿、金矿、银铜矿、石材、钾盐、菱镁矿、铅锌矿等矿产的开采、冶炼和深加工,生产铁精矿、银精矿、铜精矿、铅锌精矿、菱镁矿粉和铅锌精矿。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自团队成立以来,* * *承担了246个地质项目,发现、勘探和评价了170个矿产地。哈密土屋超大型铜矿、鄯善全伟大型银铜矿、哈密库子山大型钾盐矿、昌吉萨日达拉大型金矿、鄯善彩霞山大型铅锌矿等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新发现济源、黄龙山、蔡霞山、东峡、冯冰等5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多金属矿床。是中国承担地质项目最多、找矿突破最多的地勘队伍之一。
第二,改革和发展模式
新疆一队目前的改革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勘探开发一体化和探采工贸一体化。
(一)选择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的背景
新疆一队勘探开发一体化发展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走出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矿业开发阶段(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地质勘探任务逐年减少,地质勘探经济陷入低谷。特别是新疆一队地处“四不靠”的偏远地区,在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下,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其中在当时国家政策允许下组建了采矿队,开始了小规模的采矿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一队开采了三个铁矿、一个铬矿、一个盐矿、一个煤矿和一个菱镁矿。在这一阶段,约90%的员工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其余主要从事采矿活动。矿业开发赚到的“第一桶金”,奠定了新疆一矿开发模式的雏形。
(2)开采开发阶段(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三部配套法规的颁布,明确了矿业权的产权地位。新疆一队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确立地质找矿为主业,实行“一队两制”,即地质找矿专业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预算内外任务,放开搞活以矿业开发为主的多种经营,组建吐鲁番金源矿冶公司,以采销矿为主,选金冶金为辅,调整产业结构。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建立了四个联合黄金选矿和冶炼厂,并扩建了两个铁矿。整个团队的经济总产值超过了1亿元。
(3)综合发展阶段(90年代末以来)。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和矿业市场的回暖,新疆一队决定将矿业开发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积极争取勘查项目,开展滚动立项工作,努力实现找矿突破,为矿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矿产开发力量,扩大开发规模,向矿产深加工领域进军,形成采、选、冶、贸产业链。“十五”期间,新疆一队依托自身资源基础,成立了6个矿业公司,建设了6个稀贵有色金属选矿厂,建设了两个工业园区(山东贵金属工业园和连木沁黑色金属工业园)。这样通过向下游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利润空间大大增加,实现产业升级。
(二)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制度安排和操作思路。
新疆一队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主要是:试行“一队两制”的管理方式,即将从事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的人员和设备分开,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政策导向和管理方式。
总的思路是: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找促采,以采促找。形成“探矿-采矿-回报补偿-再投入探矿”的良性循环机制:①地勘队相对独立于全队经济,是“精干的小地质队”,独立承担预算内外的地质找矿项目,积极服务大队矿业发展,实行事业机制管理。②对下属矿业开发主体,组建吐鲁番金源矿冶有限公司,实行“一级法人、统一管理、分类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投资形式组建独立法人矿业公司,理顺产权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3)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在管理机制上,实行“一队多制”,推进企业内部管理。地质勘探队和矿业开发实体分开经营。前者实行业务机制管理,后者实行企业管理。附属事业单位实行资产承包管理,非生产性单位实行定额补贴目标管理,自己赚差价,自担损失,利润全部留存。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参照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事业单位经费一次性支付。
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对班组所有员工实行全日制劳动合同制管理,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实行内部调节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引入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资分配调控机制,实行工效挂钩办法,试行企业初级工工资分配制度,将效益工资年终发放改为季度奖励发放,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
第三,取得的成果
新疆一队勘探开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增强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新疆一队从单一的地勘产业发展为以地质勘探为基础,以矿业开发为主导产业,工程勘探与多种经营并举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大地矿产业”,成效明显。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通过矿业开发,培育建设了一批经济增长点,建成产值超2000万元的二、三类企业12家。该旅综合实力位居吐鲁番十强企业之首。二是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新疆一队地勘行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黑色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业发展龙头优势凸显。两个产业社区初具规模,14开发项目90%取得成效。矿业开发产值从“九五”的654.38+0.8亿元增长到“十五”末的5.7亿元,年均增长39.43%,占全队经济总量的965.438+0%。员工收入快速增长。注册职工平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万元,年均增长20%。员工的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住房公积金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员工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福利。
(2)找矿成果不断突破。
受益于勘探开发的良性循环,直接激发了地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来,新疆一队累计投入勘探资金超过6543.8+0.5亿元。按照“深化北天山,重点中、南天山,开拓西天山,探索新区,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充分运用最新地质科技理论,依托先进的物化探、找矿工程、实验测试等探测技术和精良的地质装备,已发现各类矿点40余处。圈定了一些深部盲矿体,矿山外围综合研究取得突破。维权铜银矿填补了自治区中型银矿找矿空白,彩霞山铅锌矿、尖山菱镁矿、玉泉山石墨矿、黑山多金属矿规模有望达到较大规模。
(三)形成了顺畅的勘探开发衔接机制。
一方面突破了过去地勘单位“找矿”的局限,避免了不考虑资源后续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形成大量矿山)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促进了勘探开发与后续采、选、冶、贸产业链的有序衔接。勘探开发一体化为地勘行业创造了成功的盈利模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即地质勘探被视为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勘探开发一体化突破了地勘单位只经营矿权的局限,开发与勘探不分离,勘探是地勘单位的主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单纯的劳务或者单纯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两者有效衔接,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D)促进地勘单位融入当地经济发展。
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实施,促进了勘查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直接转化,明确了地勘单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勘单位属地化后,通过勘查开发项目的实施,地勘单位与地方在经贸、工商、税收、环保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加深。,使属地化的地勘单位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拆除了地质队与地方社会之间的“篱笆”。如今,新疆一队的矿业开发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的财税巨头,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2年至今,各类地方税收已达3亿元,仅2006年一年,缴纳的税收就近1亿元。作为当地矿业开发的龙头企业,矿业开发第一集团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当地部门和群众对地质队的认识普遍提高。新疆一队队长也是鄯善县副县长,在直接参与当地经济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反映的问题
新疆一队勘探开发一体化发展模式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一)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看到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对地勘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到,与国内外矿业公司相比,目前地质队在矿业开发方面并不具备技术和人才优势,矿业开发低水平、不规范。目前新疆一队所有的矿山和选矿厂都属于中小型规模。一些矿业开发项目也沿袭了过去“边采边探”的做法,大多属于移民安置类矿业开发项目,生产也不是很规范。而且采矿是一个高风险、高风险的行业,对地勘单位的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传统管理提出了挑战。在调查中,地质队的同志也承认,与大型矿业公司相比,他们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采矿、选矿和冶金技术和人才方面。
(二)人才问题十分突出。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矿业开发挑战地勘单位人才结构,勘探开发一体化要求地勘单位调整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二是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剧了目前地勘单位地质专业人才的短缺。目前,地方勘查单位的地质技术力量已经面临短缺,各种矿山的开发需要一定数量的矿山地质人员,这些人员往往是从野外地质技术人员中抽调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十分紧张的野外地质人员的需求矛盾。我们担心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勘单位的勘探技术实力。
(3)现有的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能否形成可持续的产业运营模式?
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的基础是资源的保障,这需要持续的勘探投入和对新发现的持续勘探。现有地勘单位的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大多是基于过去长期地质工作积累的成果。大部分开发项目是国家投资和自筹投资相结合的结果,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吃老本”,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双轨制”(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对地勘单位改革的一种政策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矿山的开发风险极高,因为它们没有达到详细勘探的水平。依托这些矿山建立的选矿厂,往往面临矿源枯竭的局面。很多矿山不得不边开采边勘探增加储量,以保证一定的三级矿储量。据调查,如果不扩大新增资源,新疆一队现有资源只能维持3 ~ 5年的开采开发。
(四)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目前,地勘单位基本上停留在内部企业化管理的改革阶段,即所谓的“戴事业单位的帽子,走企业化的道路”。这种“无商不企”状态下的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制度等深层次问题,必然使地勘单位的改革停留在内部管理体制调整的浅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地勘单位,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无法在收入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企业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深层次突破。据新疆一队调查,随着货币经济总量的增加,除了地勘费用外,矿业流动的现金流已达数亿至数十亿元,财务管理复杂,资金流动频繁、流向多变,给一个以事业单位为壳的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挑战。银行授予其A级授信,但地质队的上亿元投资全是自有资金。在资本运作和风险分担机制的理念上,地勘单位相对落后。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由于地勘局下属各单位发展极不平衡,在现行体制下各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相互制约,制约了地勘单位的快速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体制内的改革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而不能解决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产权制度改革,很难避免重复过去国企的老路,即使发展更快,规模更大。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新疆一队这样的地勘单位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环节。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新疆“勘探开发一体化、探采工贸一体化”的实践考察,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1)勘查开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矿产勘查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生产活动,必须依靠后续的矿业开发来实现收益回报,形成完整的产业投资现金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勘探和开发是矿业经济中两个独立的部门(“生产车间”),勘探投资通过“财务循环”实现资金周转;在现行体制下,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勘查分开运行,企业成为勘查找矿的主体,这就必然要求矿产勘查投资在“企业内部小循环”中实现。勘查开发一体化是矿产勘查行业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
(2)从法律角度看,勘探开发一体化是矿业权“优先”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规定:“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鼓励国有矿山企业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提高参与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鼓励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科技公司。”地勘单位进行矿业开发的优势在于:一是地勘单位拥有过去长期形成的地质资料;二是地勘单位掌握了本区矿产赋存规律;三是地勘单位有采矿权优势;第四,地勘单位有政策法规赋予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这样就容易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勘探开发一体化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勘查开发一体化,解决了实践中矿产勘查逐步融入矿业(“融地为矿”)的问题;二是为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形成了地勘行业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之一。勘探成功并转入开发的矿业项目,为地勘单位提供了相对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形成了地勘单位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是地勘单位进行企业改革的必要前提。能否形成产业链,如何构建产业链,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核心。企业化地勘单位的前提是地勘单位要有产业,要有主业,要有主导产业。单纯靠摸索能形成稳定的行业吗?国外有初级矿业公司(资源公司),专门做勘探。而国外的一级公司一般规模较小,3-5人,管理机制灵活,没有负担。企业可能因为一个重大的探矿发现而“就地做大”,但也可能血本无归。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只有向下游延伸,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才能建立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采矿业本身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如果单纯从事矿业权经营,生命周期会更短,更难形成可持续的产业模式。这就是勘探开发一体化对地勘单位发展的意义。
(4)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需要正确的指导。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符合矿业生产的内在经济规律,有利于推进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方向不应局限于地质队的开采。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途径不能局限于地质队直接开发矿业,还应因地制宜,“宜开则开,宜转则转,宜合则合”。对于大型矿山,要鼓励地勘单位与大型矿业集团合作,提高技术和规模,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实现与矿业集团的优势互补。另外,总体来说,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还在勘探方面。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应进一步发挥地勘单位勘查人才的技术优势,利用其勘查技术和矿业权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相关开发单位的优势互补,有效引导地勘单位走上更高层次、可持续的矿业发展道路。因此,要积极引导地勘单位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