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高原人的激情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擅长唱歌和跳舞。提到藏族舞蹈,大多数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锅庄”这个词。锅庄舞,藏语意为圈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在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甘肃藏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舞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和完善的。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郭庄和唐火是神灵聚集的地方,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地方。围着篝火跳舞是原始氏族围着篝火跳舞的传统形式。人们可以通过舞蹈向神灵传递自己的祈祷和祝愿,同时也可以得到神灵的鼓舞和保护。锅庄舞在藏区的真正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陶艺舞蹈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赋予了它新的生存空间。

到明清时期,舞蹈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卓舞(又称锅庄舞)、锅和声、堆和声等各种民间舞蹈仍在群众中流传。中国人对卓舞的记载多见于清代或以后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清代李信恒的《金川笔记》也记载,藏族人“喜在壶村舞”,“男女成群,挽臂唱曲”。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锅舞”这个词。

锅舞可分为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舞”,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舞”,亲朋好友聚会的“小锅舞”,规模和作用各不相同。农区锅庄舞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舞(即牧民舞)流行于当雄、黑河、索县等地。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四川、西藏和云南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舞”的发源地。根据昌都县陶舞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昌都陶舞早在吐蕃时期就已存在。

锅庄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动作主要体现在踏、躲闪、擦、跨、踏、终等。这些动作都需要膝盖的放松和振动,其基本特征是膝盖有规律的振动和屈伸,可分为轻柔和剧烈。但是上半身的动作比较少,都是跟着腿的动作来挥袖子。腿部的运动通常是有力而灵活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藏族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大多数藏族人生活在青藏高原,那里气候恶劣寒冷。因此,他们需要穿厚厚的藏袍,这不利于他们很好地表现自己的身体动作。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形成脚发热取暖的习惯。也正因为如此,藏族人在舞蹈中更多的是动腿。

锅庄舞作为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自娱性,来源于藏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从形式上看,也与藏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陶艺舞蹈被广泛引入人们的生活,藏族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艺术舞台。

每天晚上,西宁市新宁广场的音乐响起,人们随着欢快的舞步转圈起飞。夜虽微寒,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