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经济:北京准备好了吗?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的“奥运经济”如火如荼。各种体育场馆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大规模绿化改造进入冲刺阶段,各大商家也摩拳擦掌,为争夺上千亿的“奥运蛋糕”进行各种前期投资。

这种大规模的投资让北京的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自2003年以来,奥运经济每年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个百分点。2006年北京经济增长率达到12%,连续第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房价也在上涨。根据奥运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奥运会前的两年内会出现一个更大的投资高潮,因此北京经济很可能在2007年上一个台阶。

但这种喜悦也引发了人们对北京面临的风险的担忧。毕竟15天后,奥运会主办城市竟然承担了30年的债务,这是真的发生了。纵观现代奥运会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主办城市完全摆脱了所谓的“后奥运经济风险”。

蒙特利尔陷阱的幽灵

加拿大蒙特利尔体育中心是当地居民永远的骄傲,它已经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具象征性和纪念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同时,这座建筑也承载着蒙特利尔居民无法摆脱的苦涩记忆。

1976的奥运会,实际投入完全失控,花费了24亿美元,比预算多了近20倍。体育中心的建设投资超出预算6倍,工期一拖再拖,以至于最初设计的用按钮操控天花板,变成室内运动场,直到1985才完成。

这届奥运会被称为“蒙特利尔纳税人长久的噩梦”,损失超过6543.8+0亿美元。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市民承担了一项新的税收——奥运特别税,而且要花30年的时间来缴纳。直到2006年6月,11,1976所欠债务才还清。此时,体育中心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体育场的屋顶需要更换,蒙特利尔市政当局还需要拿出一大笔钱。

也给蒙特利尔市民留下了长期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不愿意为耗资数千万的大型体育赛事提供资金,这在200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举办权问题上表现得极为明显。2005年6月5438+10月,FINA剥夺了蒙特利尔的世锦赛主办权,因为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内还有1460万美元的财政缺口,加拿大联邦政府明确表示不可能提供资金支持蒙特利尔。59岁的蒙特利尔组委会负责人德罗什因此受到批评。同年2月2日,迫于压力,他在自己的灰色奔驰中开枪自杀。

经过积极努力和斡旋,蒙特利尔终于在2月10重新获得了主办权。7月,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时隔30年再次出现在蒙特利尔体育中心。相信在那一刻,很多人都会想到奥运会历史上的一个专业术语——蒙特利尔陷阱。

蒙特利尔的经历震惊了全世界,以至于举办奥运会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少有人关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4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被认为是“又一个创造奥运会纪录的人”。在没有政府补贴、增加纳税人负担和发行彩票的情况下,尤伯罗斯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寻找企业赞助商、租赁商业权、预售门票、减少开支等一系列开创性的商业手段,以5亿美元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并获得了2.5亿美元的空前利润。

从此,奥运经济出现,奥运会主办权成为抢手对象,奥运会从此成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就在人们渐渐淡忘“蒙特利尔陷阱”的时候,1998长野冬奥会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它的记忆。冬奥会后,长野经历了被称为“后奥运综合症”的经济减速。1999期间,长野的制造业下跌了30%,创下了211企业破产的纪录,其衰退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后日本大衰退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

同样令人难忘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过去的50年里,希腊可能是举办奥运会次数最少的国家,但偏偏它举办了“9.11”之后的第一届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昂贵、安全性要求最高的一届奥运会。应该说雅典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荣耀。

但硬币的另一面,雅典奥运会的安保支出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近6倍,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50倍1996。尽管希腊政府将奥运会预算从23亿欧元增加到57亿欧元,但仍无法弥补日益失控的开支。据希腊负责奥林匹克事务的代理文化部长彼得拉里亚女士称,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可能为6543.8+06亿美元,几乎是增加预算的3倍。

庞大的支出直接导致希腊政府2004年的预算赤字为6.1%,是欧盟规定的最高标准的两倍多。希腊政府近日承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回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尽管欧盟一再施压,希腊政府仍未公布雅典奥运会补贴的具体金额。但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每个雅典居民至少要为这15天的狂欢承担10年的债务。

不可避免的“奥林匹克谷效应”

自从1984引入洛杉矶奥运会商业运作以来,奥运会主办城市能像蒙特利尔这样惨的真的不多见。但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诞生了一个专业术语——奥运低谷效应,与情况类似但略逊于“陷阱”。很少有主办城市能避免这种影响,即使是悉尼,一个举办过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誉为“史上最成功奥运会”的奥运会的城市。

所谓“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结束后,主办城市因需求不足而出现的经济萧条。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学术界将其分为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和后奥运阶段。

奥运前阶段,由于奥运场馆等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加,经济发展相当强劲,尤其是奥运会前两年。奥运期间,人口涌入导致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因此充满活力。但在后奥运阶段(通常是奥运会结束后三年左右),经济往往会下滑,进入低谷。

“最成功”的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在奥运会后将筹备经验编辑成文字,以3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国际奥委会,开创了奥运会历史上将奥运主办城市经验作为知识产权出售的先河,但也未能避免“奥运低谷效应”。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两年后悉尼奥组委出售其经验,并在材料中加入悉尼为何陷入“奥运低谷效应”的分析总结,那么价格至少可以翻两番,雅典奥运会的损失也会小很多。

2000年奥运会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GDP增长率略有下降,直到2003年。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也很明显。从1993到1999,悉尼房价持续上涨,年均涨幅超过10%,主体育场周边房价甚至三年翻了一番,年均涨幅近40%。奥运会后,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跌,持续了两年多,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尴尬的是运动场地的利用。65,438+065,438+00,000个座位的奥林匹克主体育场,2002年只举办了8场比赛,2003年稍微好一点。从65438+10月到65438+10月,* *举办了24场比赛,观众总数近87万。除了每年6月5438+10月的阿迪达斯国际锦标赛,网球中心很少有其他重要比赛。最后,它不得不与圆顶体育馆和娱乐中心竞争难得的舞蹈、音乐会和其他活动。水上运动中心以举办嘉年华和企业活动为生,平均每年损失300万澳元。体育场附近的酒店平均入住率只有30%。

商业上相对成功的巴塞罗那(1992)和亚特兰大(1996)也有“奥运低谷效应”,虽然他们的经济衰退不能完全归咎于奥运因素(尤其是巴塞罗那,当时西班牙和整个欧洲都出现了经济衰退)。

即使是1988首尔奥运会,这个被公认为带动韩国“经济腾飞”、在赛后前两年没有表现出明显“奥运低谷效应”的奥运会,其经济增速也在1990之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同时,首尔新区在奥运会前的开发热潮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直到1992,房地产价格才出现下跌趋势。1995之后下滑更明显,很多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被迫停工,或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委托给第三方。1997亚洲金融危机使其缩水30%至70%。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奥运主办城市在规划阶段就有意识地避免了“奥运低谷效应”,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完美的结局。很明显,这种影响是很难避免的。

面对潜在风险,北京能创造奇迹吗?

“奥运低谷效应”源于奥运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长期需求急剧收缩。据北京市发改委预测,从2004年到2010年的7年间,北京市总投资将超过1500亿元,其中大部分将在奥运会前几年完成。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北京也不例外。投资需求的波动必然影响北京经济的稳定增长。

北京奥运会总投资预计将超过350亿美元,占蒙特利尔奥运会1976以来历届奥运会(包括北京奥运会)总投资的43%以上。奥运会所需新增建设直接投资超过6543.8+07亿美元,占去年同期的48%以上,是雅典奥运会的2.654.38+0倍。而且近几届奥运会都出现了严重的超支,北京也不容乐观。“后奥运经济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奥运会的直接投资和奥运会所需的新增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根据历届奥运会的数据,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之比越接近1,主办城市发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越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比值为0.923,赤字高达6543.8美元+0.5亿。莫斯科奥运会的比值为0.8,赤字达到6.965438美元+0亿。雅典奥运会时,该比值为0.916,当时希腊财政赤字上升0.7%。北京奥运会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比例高达0.94,比奥运史上经济风险最严重的蒙特利尔奥运会高出0.2个百分点。对比历史,真的让人为北京捏一把汗。

目前,北京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建筑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化学工业和房地产业,这六个行业的GDP占北京经济总量的44.3%以上。同时,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强度,4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超过了国民经济中行业间的平均影响力。根据悉尼奥运会后的行业统计,建筑业增速从奥运会前的1.8%下降到奥运会后的-0.18%,降幅达1.98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从奥运会前的0.34%变成了奥运会后的0.02%。金融业奥运会前增长0.27%,奥运会后下降0.03%。如果北京奥运会后发生同样的情况,肯定会引起北京经济的剧烈波动。

看涨的股市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虽然奥运会主办国通过举办奥运会赚的钱很少,但其房产投资市场在奥运会前后总是处于上升趋势。在过去的11届奥运会中,主办国股指在奥运年前的12个月中平均上涨了25%。最近六届奥运会,所有主办国的股市在奥运会前一年都有所斩获,包括韩国(1988)、希腊(2004)、美国(2004)。目前,中国股市正变得越来越泡沫化。一旦投机者忙于回笼资金,北京奥运会后的投资将比预期下降得更快。

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会主办国会在赛前两年内出现经济过热。2007年前4个月,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5%,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长25.5%,投资与消费之比达到70%以上。如此高的投资和消费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很可能会下降或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期。

宏观经济中过多的流动性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今年前4个月,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3月和4月价格继续上涨。猪肉和其他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让每个人都感到了压力。同时,前4个月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4%,说明大量富余资金流向了房地产业。当房地产金融占主导地位时,一旦经济萎缩,就会出现资金雪崩。

而且按照中国GDP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的平均周期是8年。从周期中期波动来看,2004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顶峰。按照八年波长计算,2008年中国将进入周期性衰退阶段。这对后奥运经济风险有“放大效应”,很可能加剧北京奥运后国民经济的下滑。

拿北京和历史经验比,可能不太准确。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希腊。北京作为首都,也会得到全国的全力支持。加拿大联邦政府不可能拒绝为蒙特利尔承担1460万美元的财政缺口。

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积极应对“后奥运经济风险”。在“节俭办奥运”的号召下,北京对部分高校奥运场馆进行了布局,对鸟巢主体育场的建设进行了“瘦身”。中央政府也开始调控过热的经济。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0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左右,而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0.7%。尽管各大研究机构都指出这一经济增长目标存在空间,但这种有意的下调还是向地方政府发出了严控经济过快增长的信号。北京将2007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9%。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和韩国一样,很可能借奥运东风进入经济长期高增长的快车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经验不重要。纵观奥运会历史,我们会发现,除了技术因素,奥运会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有效规避“后奥运经济风险”。这是因为主要由政府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往往会“喜出望外”,在运作中采取一些行政性和非市场手段,导致赛前“烧钱”,赛后“低谷”。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批评希腊政府经常强调“不要太在意财政赤字”:“投资学校、医院、高速公路或其他更能产生商业效益、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不是比丢面子更好吗?如果希腊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直接投资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和奥运会扯上关系?”

“在备战奥运会的时候,不要想着‘震惊世界’。如果你想举办一届过程快乐、轰动世界的奥运会,那就一定会收获结束后的痛苦。然而,专注于举办一届奥运会以促进城市发展和满足市民需求可能是痛苦的,但结果肯定会‘震惊世界’!”这是前巴塞罗那奥组委秘书长给北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