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娇生惯养的孩子,娇生惯养的孩子就像杀生的孩子。你真的明白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可不是说说而已。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溺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使他们长大,还会使他们养成一些坏习惯,影响他们的未来。
之前看过一个这样的视频:
一个三十多岁名校毕业的男人,毕业后在家工作了八年,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父母被迫将孩子告上法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去上班。
而男方却说“他妈毁了自己”。母亲心碎地说:“孩子本来从小就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让孩子专心学习,夫妻二人都会为孩子做好。这也许是让孩子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方法。
我以为这样的事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没想到现实中真的存在。不管发生什么,这件事真的需要引起父母朋友的重视。
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爱孩子,为孩子做一切的父母不在少数。父母为了孩子,一直在为孩子保驾护航。其实这也是一种溺爱,让孩子缺乏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小。
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养出冷漠不羁的孩子。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剧,也是父母的悲剧。
家长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爱孩子不等于惯着孩子。俗话说“宠孩子如杀孩子。”如果父母一味溺爱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最后也会伤害自己。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爱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其实是在溺爱孩子吗?
父母的七种常见习惯行为
做每件事
上面案例中的30岁男人,是父母安排的,然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能做。即使从名校毕业,他也只能呆在家里。
父母照顾孩子可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孩子还小,需要父母的细心照顾,让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把父母做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会过于依赖父母,没有独立性。
给孩子特殊的地位,把最好的留给他们。
很多父母爱孩子,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这可能是家庭中最高的地位。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让他们养成一个人吃饭的习惯。
这种做法看似对孩子好,其实是在“扼杀”孩子。虽然父母只是“抱着”孩子,但孩子一出生进入社会,就会在没有父母关爱的情况下,经历社会的“杀戮”,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里总有人过度保护孩子。如果父亲想教训儿子,母亲或老人会跳出来制止。他甚至可能会说:“孩子太小,等孩子大一点再说吧。你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的,甚至更糟?”
老人的话让父母无言以对,孩子打着伞也变得更加无所畏惧。等他们大了再接受再教育真的有点晚了。
轻松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父母爱孩子的表现可能还是会出现,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但是这样做饭就不合适了。
因为在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孩子的欲望可能会逐渐增强,对容易得到的东西可能会更加不珍惜。要知道父母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矿,但我们花不起太多钱。
如果父母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父母的财力迟早会被掏空。相反,孩子会责怪父母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不够爱自己。
父母经常祈祷告诉他们的孩子。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会经常跟孩子讲条件,甚至祈祷告诉孩子。虽然这可能会让孩子偶尔听话,但久而久之,会让父母失去权威和主动权。
孩子也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困惑,所以凡事都会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人,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听自己的,服从自己的喜好。
怕孩子哭
有些父母,可能不愿意看到孩子哭,或者不愿意让孩子哭,就会变得迁就孩子,什么事都按孩子做。
甚至还有哄骗的方式来解决宝宝的苦恼。到最后,父母不断让步,投降,迁就孩子,孩子也可能把哭作为要挟父母的法宝。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自私、任性、缺乏自制力。
纵容孩子的坏习惯
李玫瑾教授曾说:“目前父母带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该不该带!”这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家长在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总是抱着“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的想法,那么可能等孩子真正长大了,就从一个小的不良习惯变成恶心,到时候真的很难改正了。
如果你爱孩子,就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优秀的人。
说实话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父母可能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最后可能得不到好的结果,还被孩子指责为罪魁祸首。这样的父母看似是穷人,但追根溯源,这样的父母也有可恨之处,那就是从小对孩子的溺爱。你同意吗?